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我是有錢人」迷思689》2023年怎麼投資(上):影響今年經濟與金融市場的3大關鍵字

2023-01-12 22:42:08聯合新聞網 李雪雯

每年,日本清水寺都會發表「今年的漢字」。而2022年的日本漢字,選的就是「戰」這個字

筆者認為,「戰」不但是2022年的代表字,更可能是貫穿整個2023年的關鍵。例如成功預測2008年金融海嘯的「末日博士」魯比尼(Nouriel Roubini),就在其最新報告中警告,2022年通膨、俄烏等懸而未決的問題,未來只會更加惡化,各國將面臨5個無法避免的「戰爭(冷戰與熱戰、應對氣候變遷的戰爭、與未來流行病的戰爭、AI機器人全球戰爭及財富貧富不均戰爭)」,將會擴大財政赤字(別忘了,光是美國就有690億美元,就達到 31.4 兆美元的舉債上限)並帶來更嚴峻的通膨,也會影響2023年的整體經濟與金融局勢。

行政院主計總處指出,2023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值為2.75%,較先前預測下修0.3...
行政院主計總處指出,2023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值為2.75%,較先前預測下修0.30個百分點。圖為民眾在台北市北投中繼市場逛街。中央社

以下,筆者會把這些重要「戰爭」,歸納整理出影響2023年的重要「關鍵字」。不過在實際列出影響2023年全球經濟、金融市場的幾大關鍵字之前,個人想先替讀者,回顧一下去(2022)年的金融市場大事紀。

根據《鏡周刊》的整理,回顧2022年投資市場大事記,有7大影響深遠的驚嚇事件,值得記上一筆,包括:

一、年初以來美國通膨數據即不斷上升。

二、2月爆發俄烏戰爭,能源及原物料價格大漲。

三、美國聯準會開啟升息循環,且步調激進。

四、中國上海防疫封城,造成供應鏈中斷。

五、中國對台大規模軍事演習。

六、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大幅飆高,台積電跌破400元。

七、加密貨幣交易所倒閉風暴。

【關鍵字一、通膨與升息】

如果說「衰退」,是專家們所認定今(2023)年的代表字。那麼,困擾今年全球央行的頭號大敵(影響變數),肯地是「通膨」無誤。因為在以上7項之中,最令市場跌破眼鏡的,就是美國為對抗通膨,採取暴力升息手段。所以,2023年首要值得投資人注意的關鍵字,當然與「美國升息」有關。

表、2022年美國升息步調:

資料來源鏡周刊
資料來源鏡周刊

事實上,在美國聯準會(FED)、歐洲央行(ECB)於去(2022)年12月中下旬,陸續召開完年度最後一次利率決策會議,並且都出現放緩升息腳步為2碼之後,目前包括全球六大央行、聯準會分行總裁陸續發表談話,各個的重點都指向「未來貨幣將緊縮」這一個重點

其次,升息雖然有抑制通膨效果,但全球250兆美元規模的市場如果急遽萎縮,也難免對家庭債務和金融機構造成影響。另外,在東歐等國也觀察到金融體系不安的徵兆,有可能讓FED「不得不降息」。

例如在彭博(Bloomberg)所整理的,未來一年可能帶來更多麻煩的5大情境中,除了「疫情有可能重燃」、「通膨根深蒂固」、「中國復甦之路跌跌撞撞」、「俄烏衝突惡化」之外,最令投資人擔心的就是「新興市場暴跌」。AMP Services的投資策略和經濟主管Shane Oliver就表示:「我們可能又會經歷讓新興市場苦苦掙扎的一年。美元繼續上升或是處在高檔將對新興市場國家不利,因為很多國家都有美元計價債務」。

圖、MSCI新興市場指數2022年報酬率,創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差:

資料來源鉅亨網
資料來源鉅亨網

魯比尼在其新書—《大威脅(Megathreats)》中,就引2016年2月中旬,全球陷入「低成長、低物價」困境時,FED大幅推遲2016年所預告的4次升息速度。一直到2016年12月,FED才得以進行2015年12月以後的第二次升息(原本2016年,就預告了將持續調升四次利率),以使新興國家得以喘息。

例如電影「大賣空」本尊、因放空次貸泡沫成名的投資人貝瑞(Michael Burry)大膽預測,美國經濟預期將在2023年陷入衰退,而聯準會(Fed)屆時,將會開始降息以挽救經濟,恐將讓通膨再度飆升

不過,多數專家都預測,FED就算要降息,最快恐怕要等後(2024)年上半年了。例如聯博集團固定收益共同主管暨信用資產總監狄斯坦費(Gershon Distenfeld)就對媒體表示,目前基本預測是聯準會最快2024年上半年才可能啟動降息,主要是考量升息不會立刻能壓低通膨,必須要等6到12個月才會看到效果。除非2023年通膨率降到2%,FED才有可能降息,但他認為機率不高

特別是美國聯準會(Fed)在1月4日,所公佈的去(2022)年12月會議紀錄內容顯示:在19名官員中,沒有人認為今(2023)年會降息,且他們更擔心,投資人過度樂觀期待即將停止升息,可能讓Fed更難壓制通膨。

在現階段,Fed和市場都有共識的部分只在於:升息是「慢而長」的過程;不過,瑞士信貸亞太區財富管理業務董事總經理兼大中華區副主席陶冬的解讀反而是:市場看到的是「慢」,Fed說的是「長」,「這就是貨幣政策制定者和交易者之間,在認知上的分歧」。所以陶冬預期,美國通膨趨緩的速度不會太快,主因在於,通膨預期已經形成,並帶動工資上漲,且包括租金、醫療、教育等費用,都具有僵固性,「一旦漲上去,沒那麼快下來。通膨率可能到了4%、5%之後,需要更曲折的路徑,才能達標。

所以,儘管各研究機構及專家,對於「升不升息」的預測不同,但元大寶華綜經院前董事長梁國源反而認為,「預測最終利率高點」才更為關鍵。他認為,目前美國利率已經超越2016~2019年升息循環的2.5%,也不可能超越1999~2001年網際網路泡沫6.5%,預估最終利率會落在5.5%。梁國源表示,2022年的通膨起因供應鏈失衡與運能問題,目前利率已落在3.75%~4%區間,距離5.5%調適目標已經不遠,有機會放緩升息腳步。

那麼,美國升息何時到頂呢?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在2022年12月14日,所發佈的最新報告指出,聯邦基金期貨市場最新預測,美國聯準會升息步伐將不那麼激進,且政策利率將會在2023年5月見頂

至於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則推論,聯準會2023年前3次的會期,將各升息1碼(或前2次會期分別升息2碼、1碼)到5%~5.25%,之後全年不降息的機率較高。其目的,是為了讓貨幣環境進入實質緊縮一段時間,並更謹慎地觀察政策效果。

台灣利息升到頂了嗎

前面,談過了影響2023年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最大變數的美國利率走勢預測。至於台灣,一般認為央行的升息已到頂。例如國泰台大產學合作團隊的的預估就認為,央行2023年全年利率將維持不變。

唯有新加坡星展集團資深經濟學家馬鐵英,在4日所發佈的對台最新經濟預測指出,台灣在首季可能升息半碼(0.125個百分點),升息步調延長到第1季結束,第2季後凍息,年底利率保持在1.875%水準。

不過,個人比較偏向認同各研究機構及專家,對於國內央行「升息應該到頂了」的看法,理由就是台灣經濟2023年不樂觀。更何況,政府相關單位都不認為,台灣的通貨膨脹有多嚴重?反而覺得與歐美等國相比,物價上漲還「相對溫和」。

因為,綜合國內、外研究機構對於台灣CPI年增率的預估,預測數值最高的主計處,也不過是2.75%,單從數字上「看起來」,物價上漲的問題「並不嚴重」。

就算主計總處近期公佈的去(2022)年1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是2.71%,漲幅較11月的2.35%擴大;2022年全年CPI則上漲2.95%,創下2009年以來、14年新高紀錄。觀察去年12月CPI7大類表現,仍以食物類上漲4.93%較顯著,居住類也漲了2.40%。且儘管有不少專家示警表示,央行對於國內通膨「過度低估」,但是,只要數字好看、政府方便大內宣,人民的實際感受就不會是最重要的了。

也就是說,國內央行升不升息,主要看的不是CPI,而是執政者最看重的經濟成長。由此來看,筆者認為除非面臨重大通膨(特別是台幣大幅貶值),否則,升息應該會非常「謹慎小心」,特別是如果引發房地產重挫、重傷到金融業,恐將引發進一步的金融市場動盪。而這,絕對是政府不願意見到的。

因為,相對於物價指數上漲的「危險性」來說,各界對2023年台灣經濟前景的預期反而更令人擔憂。例如中央銀行在2022年12月15日,舉行的第4季理監事會後,決議升息半碼,利率連4升,符合市場預期,重貼現率將升抵1.75%,創下逾7年新高。但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央行也同步大幅下修今(2022)、明(2023)年經濟成長預測,雙雙「保3」落空。對此央行表示,考量明年全球景氣走緩且下行風險續增,影響國內出口與投資動能,因而下修2022年、2023年經濟成長率至2.91%及2.53%。甚至,台綜院的預測,更給出了2.51%,智庫中最低的預估值。

所以在「顧經濟優先」的大前提之下,由於已有打房措施(《平均地權條例》的修法)提出,除非美國FED大幅拉高利率(拉高台美利差),個人也比較傾向認為:國內央行再次調升利率的機率應該不大。

【關鍵字二、去(再)全球化】

可以這麼說,2023年升息、通膨與「去全球化」是彼此相連、互相影響而不可分的。例如素有「末日博士」之稱的魯比尼,就在其新書—《大威脅(Megathreats)》中提到:「去全球化不僅會阻礙經濟成長,讓因應龐大債務的經濟工具失去功能,還會加速邁向史詩級通膨,甚至陷入停滯性通膨」。

老實說,在各國央行努力不段QE放錢之下,過去20年沒出現高通膨,全是因為全球化,特別是中國大陸這個世界製造工廠的大功臣。然而從近期全球發展的跡象上來看,這種「去全球化」,恐怕都已經是不可逆的局勢了。不過說到底,這一波的去全球化,主是是由美中之戰,擴大到全球的貿易大混戰

當然,有些專家並不認同「去全球化」這個語詞,而是「再全球化」。但是筆者比較務實一些,不管名稱如何(例如「再全球化」),其內涵與本質,都與「反全球化」是相同的。這是因為,針對非對全世界各國開放的系統,就是「小圈圈」,已經是假的「全球化」了。

例如《大威脅》這本書,就引述了2022年4月時,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曾主張,傳統上支持自由貿易和全球供應鏈的論點需要更新,以「安全貿易」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取代現今在美國戰略對手國的無限制離岸外包(Offshore Outsourcing)。

所以筆者認為,與其說是「去全球化」、「再全球化」,倒不如說是「全球霸權之爭」。因為不論是中美之爭,或是台積電赴美,或是美國針對歐盟設立貿易壁壘,全都跟「搶當永遠老大」有關。

這就如同在美國總統歐巴馬最後一次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特別提到了美國的主要戰略目標是「維持長久不墜的強勢領導地位」,且在此同時,「國的領導地位奠基於經濟與科學實力」(《國家力量決勝點(El Dominio Mudial)》一書的第193頁)。

事實上,就算沒有美中之爭,但至少各國對於彼此間的貿易壁壘,肯定是加高了,例如歐盟將在2023年,開始針對進口商品課徵「碳稅」一事就是明證。

所以,對於「去全球化」的趨勢,個人的看法是:只要是與美國國家競爭力有關的產業(例如使用晶片的產業或鋼鐵業),那麼,一定會走「去全球化」的模式。

至於其他商品貿易,未來則還是會擺在生產最便宜(低薪、汙染環境較容易)的地方。理由很簡單,像是台積電赴美,美國可是有相當金額補貼的。雖然不是「全額補助」,但總是有金額支出,特別是「美國製造」的成本不低。假設每一行業都要對「回美製造」進行補貼,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就只能挑會影響競爭力的產業進行補貼。

只是在未來一波波「去全球化」的浪潮之中,非常仰賴出口,特別是美國與中國大陸市場的台灣經濟,在2023年,就將面臨嚴重的挑戰。例如《工商時報》的社論就曾指出:「從近年貿易戰的發展可以發現,貿易規則正在改變,在美國強勢主導下,公平貿易正在取代自由貿易,而這一套新的遊戲規則已在形成當中,包括晶片法案在內,以公平貿易思維出發的規則將一一粉墨登場,自由貿易所形成的版圖,正面臨公平貿易的挑戰,在美國強勢主導下,新的貿易版圖將逐漸成形,而這一切影響的不只是中國大陸,台灣也必然會受到波及」。這部分,我會在後面提到台灣經濟預測時,再進一步分析。

【關鍵字三、地緣政治與動亂】

俄烏戰爭不但是2022年全球經濟最大變數之一,IMF總裁甚至認為,2023年亦是。因此,國際金融協會(IIF)24日發布報告指出,2023年全球經濟成長恐怕大幅放緩,疲弱程度堪比2009年金融危機後慘狀,原因在於俄烏戰事延燒、可能演變成一場「打不完的戰爭」,恐拖累全球經濟跟著陪葬。

這是因為地緣政治,將會同時影響能源價格與經濟發展。例如2022年開始的俄烏戰爭,不但造成全球股市動盪,推升原油、小麥等大宗商品價格攀升,經濟學家們預期戰火將衝擊2023年全年的經濟成長,可能降至1.2%,而歐洲地區緊鄰俄烏,消費者和企業信心下滑,歐元區經濟將萎縮2%。

無獨有偶,前FED主席葛林斯班近期還對媒體表示,台海衝突是2023年最大的黑天鵝!其中,美國研究顧問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就指出:台灣生產全球92%最先進的邏輯晶片及全球3分之1至半數的關鍵晶片。根據一些估計,台積電生產全球35%的汽車微控制器及全球70%的智慧型手機晶片組,還主導個人電腦及伺服器高端圖形處理器的晶片生產。粗略的保守估計指出,如果台灣遭到封鎖,這些產業的公司每年可能被迫放棄多達1.6兆美元的收入。

且除了這兩大地緣政治的風險外,由於長期貧富不均,再加上近年高通膨導致更多窮人吃不飽的烽火,恐怕也會依續在世界各地點燃。例如上週的巴西暴動,恐怕只是開始,而非結束,頗值得投資人注意再三。

以上三大關鍵字為何重要?因為,其將會互相影響—去全球化,有可能影響到通膨的控制;一旦通膨失控,就會引發各國央行不留情地升息;進一步的升息,更會引發經濟的衰退,甚至是各界擔心的「停滯性通膨」。而經濟的不景氣,也將繼續加深地緣政治的風險。

整體來看,依英國媒體集團—「經濟學人集團」旗下的商業分析機構「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的預測:美國聯準會(Federal Reserve)及其他西方國家的央行將進一步升息以對抗通貨膨脹,但唯有中國大陸,將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

事實上,不論2023年會不會降息(或較為可能的「暫停(緩)升息」),對於全球經濟來說,都是挺艱難的一年。這是因為,如果降息(或不升息),就代表經濟景氣真的非常差;而如果不降息(不停止升息),則代表通膨問題已經失控。以上不論哪一種情形,都不是金融市場所樂見的。

【2023年全球經濟難以樂觀】

關於2023年的全球經濟預測,全球受到經濟衰退疑雲籠罩,許多執行長、投資人和消費者都擔心2023年會出現衰退。除了投資分析公司穆迪認為,比較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經濟放緩」,而不是衰退外,IMF的總裁喬治艾娃則表示,預計全球三分之一地區將陷入經濟衰退。IMF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2.7%,低於2022年的3.2%。同時,2023年全球經濟成長率低於2%的可能性達到25%。

另外,像是國際貨幣基金(IMF)對於2023年的全球經濟展望相當悲觀,全球經濟增長率將從2021年的6.0%,降至2022年的3.2%,再降至2023年的2.7%。IMF報告指稱這是除了金融海嘯與COVID-19爆發初期以外,2001年至今最為低迷的增長預測。其他經濟機構與金融業者對於各國2023年經濟成長的預測,也與IMF相近,大多悲觀且保守。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而在主要先進經濟體之中,各界預測又以英國的經濟最差。以G7國家中表現最差,去(2022)年第三季經濟已陷入負成長的英國為例,高盛(Goldman Sachs)甚還更悲觀地預測,英國今(2023)年實際GDP還將萎縮1.2%,不僅遜於其他G10(十大工業國)國家,且直到2024年,經濟才有可能逐漸復甦並增長0.9%。這個數據不但遠低於市場預期,也將意味著英國2023年的經濟表現僅略高於俄羅斯。因為根據高盛的預估,受西方制裁影響,俄國2023年的經濟,將收縮(負成長)1.3%。

【美國】

而在美國經濟方面,雖然在最新分析報告中,彭博經濟研究經濟學家Scott Johnson就預測,2023年美國經濟增速恐怕只有2.4%,較2022年預估的3.2%大幅下滑,這也是1993年以來新低(不包括金融危機和疫情影響的2009年與 2020 年),但相對於歐元區來說,至少還有一定的正數成長。

但是,有「末日博士」之稱的魯比尼,就在他出版的新書—《大威脅》中指出:在人口快速高齡化、嚴格限制移民政策、以友岸外包取代離岸外包、美國與中國競爭、其他地緣政治衝擊、氣候變遷,以及美元地位下降與貶值等因素交互影響之下,將會進一步推升工資與成本,並且讓(美國)經濟減緩(停滯性通膨)一併發生(書中第160-164)。

【中國大陸】

至於另一個全球經濟的重要引擎─中國大陸,若以其經濟成長的3大動力—「消費(41.3%)」、「淨出口(32.0%)」及「投資(26.7%)」來看。國內中經院一所(大陸經濟所)助研究員王國臣就認為,以上拉動大陸經濟的「三駕馬車」現在都在減速,按理2022年的第4季GDP會更慘,全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恐怕只會有3%

事實上,多數外資機構都普遍看衰2023年大陸GDP增速,將遠遠無法達到官方預定的5.5%目標。高盛此前甚至已將大陸今年GDP成長率下修到3%。而瑞銀投資銀行亞洲經濟研究主管暨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近日也指出,第4季和明年第1季大陸GDP增速仍將較為疲弱,分別為3.3%和2%至2.5%,但政策支持會繼續加碼,預計2023年第2季開始防疫形勢可能明顯好轉,對2023年大陸全年GDP增長為4.5%左右的預測不變。

至於日經新聞網的預測,則更是悲觀。該中心最新報告指出,大陸經濟增長率將進一步下滑,2030年的實際增長率將跌破3%,2035年放緩至2.2%。此一數據不僅與美國的1.8%基本持平,也較2021年預測的數值低0.8個百分點。

各方對於中國大陸2023年經濟成長預期普遍悲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突然鬆綁封控」之後,飛快擴散的疫情對產線的影響。因為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2022年12月31日公佈的數字,12月製造業PMI報47,從11月的48下滑,路透訪調分析師原本預估會持平在48(PMI以50為分水嶺,低於50代表景氣萎縮)。

【台灣】

事實上,一旦中國大陸經濟出現危機,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也別好過,特別對出口嚴重依賴中國大陸的台灣亦然。因為儘管以全年來看,在上半年出口強勁表現支撐下,台灣2022年總出口仍以4,795.2億美元寫新高;總進口也以4,276億美元締創新高。但是,由於全球經濟下修、中國大陸疫情擴大、庫存調整、原物料行情滑落、基期高等五大原因,1月7日財政部所公佈的2022年12月出口357.5億美元,是近20個月最低水準,年減12.1%、連四黑。

但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儘管在財政部所發的新聞稿中指出,2022年台灣對日本、東協、美國、歐洲出口規模均創新高,唯獨出口到中國金額年減1.6%,是5大出口地區唯一負成長;牽動外銷版圖消長,對中國出口占比降至38.8%、對美國上升至15.7%,分別創下18年新低、新高。

但是根據經濟部國貿局的統計資料,儘管我國2022年1-11月的出(入)超成長率卻是負19.6%。累計1-11月出(入)超總額為正值的區域,主要只有亞洲(特別是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共計917.7億美元)、北美洲(美國為274.7億美元)及其他地區(總額19.3億美元)。其餘包括歐洲、日本、中南美洲、中東、大洋洲及非洲,則全數是負值

台大財金系兼任教授劉憶如就曾直言,台灣經濟太依賴出口,出口地區太依賴中國,出口項目又太依賴半導體、資通訊等產業,導致經濟結構失衡;如今,隨著全球經濟成長趨緩,台灣出口勢必大受衝擊。且外界預期,中國大陸鬆綁防疫措施後,勢必會經歷一段混亂期,恐使經濟承壓。劉憶如表示,「中國大陸2023年(經濟)情況不好的話,首當其衝的,一樣是台灣」。

例如再早之前,經濟部在12月20日,公佈11月外銷訂單金額,結果竟比去年同期負成長23%,超乎預期的慘,創下自金融海嘯以來逾13年最大衰退,拉出「連三黑」。

細究訂單大減的原因,除了全球終端消費需求疲軟外,大陸解封紊亂衝擊產銷影響,來自對岸下單少3成7,更是造成我國接單大衰退原因。11月外銷訂單金額501.4億美元,是3年來最低,年減幅23.4%,更是自2009年金融海嘯後的最大衰退,減幅遠超出經濟部預估。經濟部統計處副處長黃偉傑在面對媒體時直言,原本以為大陸解封後可以拉拔需求,哪知確診數增加影響產銷供應鏈。若是觀察下單地區,就以大陸年減少37.3%最可怕,舉凡電子產品、光學器材、機械、塑橡膠、化學品,掉單幅度都大過其他地區。其次歐洲少26%,近年被寄予厚望的美國,也收斂超過16%。而在四大接單貨品方面,美國衰退16.7%、陸港地區衰退37.3%,均為13年以來最大跌幅;歐洲地區年減26.3%、東協地區年減17.7%,呈現「四大皆空」;唯有日本地區年增5.0%,呈現「萬綠之中一點紅」。

也就是說,台灣對大陸依賴更深,中國大陸經濟下滑,台灣將更慘。更何況,台灣另一大出口國—美國,2023年也預期會出現經濟衰退,台灣經濟怎麼可能自外?

除此之外,元大寶華指出,1~10月台灣受雇員工總薪資成長勉強抵銷物價漲幅,但實質經常性薪資則變相減薪,減損民眾消費意願與能力,未來前景仍將難以期待,預期未來總薪資、實質總薪資增幅將逐漸受到壓抑。而在「薪資成長落後物價成長」的影響下,台灣的內需消費成長,恐怕也很難樂觀。

所以簡單來說,台灣經濟之前(2022年)是外熱內冷(因疫情),現在(2023年)是內外俱冷(雖然疫情進入尾聲,但開放觀光後,大家全都跑出國消費,內需更加欠缺動能)。

事實上,除了深受佔GDP比重最高的出口影響之外,另一大影響台灣今年經濟走勢的關鍵,就在於「兩岸關係」。例如梁國源就曾提醒,台灣面臨「地緣政治」與「全球景氣調節」二大風險

另外富邦金控首席經濟學家羅瑋也表示,台灣2023年經濟受到地緣政治與企業去化庫存的衝擊仍在,今年台灣出口及投資恐受影響,不過隨著疫情降溫與解封、民間消費的刺激下,預估經濟成長率將落在2.3%至2.5%之間。

至於國泰台大產學合作團隊則表示,由於出口成長趨緩、民間投資將觀望,僅剩民間消費支撐,預估2023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將由原先預估的2.7%下調到2.3%,且最慘的情況可能無法保2,即美國經濟明年若衰退,將直接衝擊台灣全年經濟成長率可能只有1.5%。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以上,先替讀者們,分析了各個專家及研究機構,對於2023年全球經濟景氣的展望預測。我會在下一期,進一步提供今年的投資理財建議!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在《聯合新聞網》刊登超過1星期的文章,將會轉貼在個人部落格中

李雪雯升息通膨公債美國聯準會消費者物價指數美元匯率台幣匯率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由各投資機構或媒體提供,純屬研究性質,僅作參考,使用者應明瞭其參考性,審慎考量本身之投資風險,使用者若依本資料投資發生損失須自行負責,聯合新聞網對資料內容錯誤、更新延誤不負任何責任。
分享給好友加入udn

相關新聞

退休金算盤/新制勞退自提 可節稅、分紅

2024-03-18

網路投保醫療險 CP值高

2024-03-18

線上買旅平險 件數大增

2024-03-18

專家教你保/中壯年心臟醫材保單 不可少

2024-03-18

保險小百科/主約搭配附約 留意各自效期

2024-03-18

退休金算盤/規劃三帳戶 打造「晚美」生活

2024-03-04

備妥旅平險、車險 安心出遊

2024-03-04

專家教你保/保險數位化 投保、理賠更easy

2024-03-04

旅遊不便險 旅程取消、更改符條件才賠

2024-03-04

保險小百科/職業分類變更 牽動傷害保險

2024-03-04

專家教你保/超高齡社會 建構保險防護網

2024-02-26

保險小百科/房東提告勝訴 租霸險才賠付

2024-02-26

宣告利率調升 有助利變保單買氣回溫

2024-02-26

新美元利變型保單 搶市

2024-02-26

《「我是有錢人」迷思733》保險不保險?!

2024-02-22

保險小百科/微電車強制險 留意投保規定

2024-02-19

退休金算盤/信託監察人 可找親友社福團體

2024-02-19

專家教你保/善用商業長照險 強化防護網

2024-02-19

寵物險…協尋、廣告、喪葬費 都有理賠

2024-02-19

寶貝寵物 首重手術住院保障

2024-02-19

《「我是有錢人」迷思732》如何避免上當受騙?

2024-02-15

年終獎金運用 掌握三點

2024-02-05

三大世代投保 各有眉角

2024-02-05

專家教你保/補齊四大險種 完善醫療保障

2024-02-05

保險小百科/保單年度計算 以生效日為準

2024-02-05

《「我是有錢人」迷思731》盡信數字,不如正確看待數字所代表的意義

2024-02-01

退休金算盤/配置平衡型基金 穩健增值

2024-01-29

保險金信託 守護財產安全

2024-01-29

友善高齡 簡化服務系統

2024-01-29

專家教你保/保意外傷害責任險 轉嫁風險

2024-01-29

保險小百科/保單批註事項 常見兩大類別

2024-01-29

《「我是有錢人」迷思730》保戶收到法院強制執行命令,可如何自救以保障權益?

2024-01-25

退休金算盤/複合債+多重資產 豐富第二人生

2024-01-22

三明治族保險 四點不漏

2024-01-22

樂齡自主權 牽動生存保險金

2024-01-22

專家教你保/投資型保單 新鮮人理財利器

2024-01-22

保險小百科/挑重大疾病險 留意理賠範圍

2024-01-22

《「我是有錢人」迷思729》2024年理財趨勢展望(下):想要投資獲利,就要以中國大陸為標準以「趨吉避凶」!

2024-01-18

保險小百科/房東保凶宅險轉嫁跌價風險

2024-01-15

外溢保單創新 守護民眾健康

2024-01-15

外溢保單市場持續成長 健走型商品買氣火熱

2024-01-15

專家教你保/企業投保兩重點 拚永續經營

2024-01-15

熱門文章

贊助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