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有錢人」迷思714》高配息ETF迷思一次講清楚

聯合新聞網 李雪雯

在上週的專欄中,筆者採訪了政大財務管理系教授周冠男,談到了「正確年化配息率的算法」,以及投資人更應該重視的「總報酬率(=配息+資本利得)」。

投資ETF的民眾愈來愈多形成全民運動,但專家認為「平準金機制」並非對投資人都是好...

這一期,筆者想藉由周冠男教授專業的分析,把一般民眾對於高股息標的(本文主要是以ETF為例,但其他高殖利率股票、高配息基金或投資型保單的概念,其實也是一樣的)所產生的相關迷思,一次解釋清楚及說明白。

首先,「平準金機制」並非對投資人都是好(有利)的。延續上一期專欄中,所提到的「金管會近來關切的平準金機制」,周老師卻直言,「平準金機制」只不過是一個「投資人心理帳戶」迷思。為什麼會這樣?

他以實際解釋,假設某基金只有一位投資人(A),B是另一位(想)進場投資人。下表,則是以「有、無平準金機制,在除息前進場」,以及「新投資人在除息後進場」3種狀況下,所代表的新、舊投資人實際收益狀況。

上表有以下3大,值得投資人特別注意及了解的重點如下:

一、只要是新投資人,搶在除息前投資,雖然配息變少了,但在「沒有平準金機制」之下, A、B兩人的「淨資產」反而是最多的(股利課稅後,金額接近10元)。

二、假設有了平準金機制,對於原先的投資人(A)來說,雖然配息不會因為新投人的加入平分而變少,但是,股利課稅後的淨資產,反而是減少的(因為配息多,稅就會更多)。

相反的,特別是對於除息前一天,才搶進投資的人(B)來說,因為配息來自於平準金,可以不用課稅(淨資產等於10元)。但是周冠男再三強調,來自於平準金的配息,就等於是「從自己口袋裡『配給自己』」。

三、最有利的情況是:新投資人(B)選在除息後才進場,既可以用較低的成本,買到最多的單位數,且因為沒有配息,完全不需要擔心股利課稅,對於淨資產的減損。

總的來說,以上3種情況,以A為例,只有在「無平準金機制」下,才是最高興的,因為配息雖然少了,但課稅金額也比較少;至於B,最好的選項是「在除息後進場」,因為投入成本較低,可以享有更大的資本利得,且因為沒有配息,也不會被課稅。

其次,配息不過是從左手,換到右手。許多民眾之所以「熱愛」配息的金融商品,最主要就是「定期有配息可以穩拿在手中」(這種「投資人將股利及資本利得分開」的現象,叫做「紅利之謎〔Dividend Puzzle〕」)。但是從上表中,讀者應該可以發現,除息之後,ETF的淨值就下降了(不論是配息2元,或是配息1元,最後的結果都是原本的10元)。

當然,許多投資人也許會說:「我知道除息之後,淨值加拿到的配息,就跟除息前的淨值是一樣的。但是,只要能夠填息,我不就可以配息及資本利得兩頭賺」?

對此,周冠男則再三搖頭表示,所謂的「填息」,其實是許多投資人的一大迷思。因為,如果填息這麼容易,所有投資人不就都可以躺著「資本利得與配息得兼」了?他甚至開玩笑地說:「如果在股市賺錢像等「填息」這麼容易,你趕快辭職吧」!

再者,就算配息再投入,整體報酬率仍低於不配息標的。周冠男表示,國外就有推出「配息自動回投(再投資)」的ETF,主要是為了節稅考量。但是,他仍舊以「強調配息0056的長期年化報酬率,遠低於不強調配息的0050」為例指出:「將配息再投資,總報酬率仍輸給『不配息』的投資標的,那為何不一開始,就直接投資『獲得最大資本利得』的標的呢」?

第四,不配息,把錢繼續投資生利,才能累積最多財富。也就是說,強制配,不管是源自股利、債息,或是資本利得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如果投資人沒有要用這筆錢,就應該把錢留在資本市場!

周冠男一直在宣導此一理財觀念:如果投資人需要有現金流的話,自己用資本利得賣出來創造現金流就好了,這動作,根本不用當基金或ETF幫忙;且不配息,就沒有課稅的問題。

他更不忘提醒:每個人需要現金流的時間,應該都不一樣,但是,配息商品則是幫投資人「強迫中獎(強迫配息)」,卻不問投資人,是否剛好都在那個時間點「需要現金」?

周冠男實在不解地問道:「選擇配息商品的投資人,其配出來的現金流,既有行政成本,又有稅金的問題,更有配發時間不對(不符合各人需要)的問題,到底開心在哪裡」?

之前,筆者曾引用周教授,引述一篇美國的研究(篇名:Juicing the dividend yield:Mutual funds and the demand for dividends)指出,國外有基金以「高配息」為訴求,並且採取「在高配息股配息前買進,再配給投資人(又被稱為Juicing)」的策略,並吸引了非常多的投資人。但最終的研究卻發現,這類基金的報酬率表現,反而比「不這樣做的」標的還要差很多,值得讀者們參考。

最後,總報酬率才是重點,年化配息率只是噱頭。高股息ETF雖然可以避免「因為單挑某檔個股,而該檔個股的殖利率,有可能隨著產業競爭力衰退而減少」的風險,同時可以經由挑選及汰換高股息標的,達到年化配息率10%的目標,並持續不變,不代表淨值不會持續走低。

也就是說,資本損失可能會吃掉大部分的配息收益。因此,周教授再三強調「總報酬率高低」,才是投資人最應該關心的重點。所以「高股息」,只是一個好聽的故事,卻會造成總投資報酬率不佳而已。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在《聯合新聞網》刊登超過1星期的文章,將會轉貼在個人部落格中

李雪雯 報酬率 配息 ETF 高股息 股息 理財規劃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