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有錢人」迷思724》投資人買高配息標的,真的想好是要定期拿配息,還是賺價差嗎?

聯合新聞網 李雪雯

幾日前,一則媒體報導指出,某檔高股息ETF在成份股進行調整之後,由於某一新納入成份股所處產業,近期因為受到「逆風」,而遭到ETF投資人的特別關注,擔心所持有的ETF股價大跌,所以就「大怒轉買其他ETF」。

那麼,為何筆者會覺得新聞裡所提到的投資人,「很奇怪」且「不合邏輯」呢?因為據了解,台灣投資人之所以熱愛「配息」,一來,是來自於「需要定期現金流,且定期領到錢時心情愉悅」。

台股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二來以高股息為例,配息可以抵銷股價跌價的損失,降低投資人股價虧損時的不快。也就是說,就算投資本金虧損了,投資人至少還拿到了一些配息,可以「彌補一下虧損」。

當然,假設股價與配息兼得時,更會讓投資人覺得「兩頭賺」。但是,如果定期領到配息,就已經能讓投資人覺得「快樂」及「安心」,並且達到原先投資的目標(只為領取固定現金流),為何還會在意短期的股價波動呢?

也就是說,如果投資人「擔心納入新成份股,會對短期股價造成影響」,那麼,就代表投資人買高配息ETF,只不過是為了短線的波段操作,並不是真心為了長期持有嘛。

更何況,假設擔心ETF的選股政策,進而影響未來穩定高配息,投資人不是早就應該知道,高配息ETF根本不是那麼「被動選股」、價格本來就會因為選股,而影響ETF的配息高低嗎?

事實上,筆者從過去以來所觀察到的國內投資人,在「投資」這件事上的「不理性」及「不合邏輯」行為,還不只是「瘋買高配息商品(從之前的高月配息基金、高配息類全委保單,一直到最近的高配息ETF都是如此)」,另一個鮮活例子,就是最近也滿夯的美債基金及ETF。

不論是銷售的金融機構、理專,或是想買或已買的投資人,其著眼的「現在應該搶買」的重點。全在於「目前債券價格大跌,且明(2024)年FED極有可能降息,未來將會有極大的價差收益」上。然而,投資人似乎都忘了,自己會投資美債基金或ETF的最大目的,就是「獲取穩定的利息(獲取長期而穩定的現金流)」。

記得曾經在網路上,看到一則投資達人就如此感嘆:「台灣投資人買股票型(高股息)ETF,在意的是『固定配高利息』;但在買債券型基金時,卻想要『賺價差』」。

但是,就如同某一法人所說:「股票與債券的配息來源則大不相同,股票的配息主要来自於公司盈利的分配,而債券的配息則是來自於對債務發行者所借資金的利息支付。投資人在利息收入來源以債券為主,因債券息收固定,但股票息收不見得每年都一樣」。

就以債券基金會ETF為例,投資人想要順利賺到價差,先決的條件就是「能精準預測FED降息的時間」。但問題是:精準預測降息時間,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正由於投資人其實很難真正賺到所謂的「低買高賣的買賣價差」。所以,不管是投資了債券型基金、ETF,或是高股息ETF,筆者建議投資人千萬不要短線進出。這是因為降息時間很難掌握,投資人想要靠短線波段買賣債券型基金或ETF,恐怕很難「得逞」。

看到這裡,也許就有很多讀者會問:正確投資配息基金、ETF跟債券型基金、ETF的方式為何呢?筆者建議:如果想求固定現金流,那麼,債券型基金或ETF較佳,因為高股息ETF並不保證「定期配息」,且配息會吃到本金的機率較低,只會有違約風險。

但是,儘管一籃子標的的基金或ETF,全體違約風險比較不高。只不過,由於投資等級債券型基金或ETF,也並不是100%都投資在投資等級債的標的上。所以,為了避免違約風險,並且享有較高的配息,個人建議想長期獲取穩定現金流者(退休族),可以選擇最高投資等級的單一債券。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假設真是為求取穩定且固定的現金流,而選擇高配息ETF,建議投資人千萬別只看(單一次)高年化配息率(因為有的配息ETF,並非每年都配,或是配息率每年高低不定),反倒應該以「含息總報酬率」為準,並且最好選擇「有經過景氣循環考驗,長期績效跟配息都穩定」的標的才好!

且既然投資人,已經依以上的標準,篩選到長期配息穩定且優異的標的,除非發現該標的長期績效落後,筆者建議就真的不要再三心二意地「頻繁更換標的」了。畢竟,頻繁轉換標的,不但衍生一定的費用成本,投資人運氣差的話,還有可能「次次選到賠錢貨」。

又假如沒有定期現金流的需求(包括年輕人),筆者強烈建議投資人,還是以「非強調配息」的基金或ETF為主。理由很簡單,高股息既有較高的機率「吃到本金」,也並非保證「固定配息」。

再說了,每期配息金額若不高,將有極高比例的「存不住錢」風險。就算投資人選擇,將這筆配息「再投資」,也還多了「再投入成本」及「買入時價格已高、買貴」的風險。

且其長期的整體報酬率,也還輸給那些「不強調(高)配息,但以賺取較高資本利得為主」的標的。與其如此,投資人還真的不如在一開始,就捨棄高配息標的一途的好!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在《聯合新聞網》刊登超過1星期的文章,將會轉貼在個人部落格中

李雪雯 ETF 高股息 配息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