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有錢人」迷思691》正在進行退休規劃的人,一定要注意的影響投資績效「時間」因素
筆者在過年前,用連續兩次的專欄,分別分析了2023年與投資有關的4大關鍵字,以及投資方向建議。然而對於廣大投資理財大眾來說,投資理財其實是一個長期的行為過程,並不能只看一年的輸贏結果。
這是因為,市場無時無刻不在波動。且正由於市場無時無刻不在波動(風險大),又難以預測。所以,長期正確的投資,就將是投資理財大眾最終,能順利達成各項理財目標的重要關鍵。
有關「長期定期定額投資」的重要性,已經有非常多的專家,引用實際數字進行驗證。不過筆者在此,想以近期看的兩本書中的內容,與各位讀者一同分享:
首先,是筆者在超長年假裡,所看書中的一本—《焦慮的投資人(The Anxious Invester)》。該書作者是世界頂尖波動率指數及選擇權策略指數獨立開發商—納遜斯指數公司董事長,號稱「波動率大師」的Scott Nations。
當然,這本書中絕大多數的篇幅,是在談論像是投資人因為有「恐懼」及「偏愛贏錢」等不理性的心態與行為迷思,而導致投資結果的失利,可以說都是屬於「老生常談」。
但是,筆者更注意的是該書第4章裡,所引用的一些數據資料顯示,「時間」在投資理財中所代表的重大意義。該書作者Scott Nations表示,股市會波動、上漲之後接著下跌,而且一都是隨機的。他以道瓊指數為例指出,其每日的股價相關係數是0.014,也就是「幾乎沒有關聯」。
但Scott Nations也強調,當投資人對投資標的感到焦慮時,必須記住的關鍵要素是「時間很重要」。因為,「隨著時間的不斷拉長,任何時期的獲利機會都會提高。甚至,從更長的時間範圍來看,淨損失往往也會看起來『沒那麼嚴重』」。
下圖是:每一交易日、月、年、3年及10年,可以獲利的機率。顯示只要投資時間拉長,獲利的機會也會提高。所以他認為,「股市教我們最重要的一課就是,持有期間越長,投資人的勝算就越大」。
圖、隨著時間範圍拉長,獲利的機率增加:
Scott Nations不忘強調,「時間」顯然是成功投資的一項關鍵,而且,即使是更高的報酬率,也無法一直彌補投資人錯失的時間。他表示,5%複利率持續10年,所得到的報酬率(62.9%),還是會比10%複利持續5年,所得到的報酬率(61.0%)稍高一點。
而由這本書,讓筆者想到年前才看完的另一本與投資相關的書—《黑心理專的自白(Stop Investing Like They Tell You)》,作者是具有國際理財規劃師(CFP)及美國壽險規劃師(CLU)證照,並且在美國大型金融公司工作數年的超級業務員,後來自立門戶創業的Stephen Spicer。
在《黑心理專的自白》這本書中,也提到一個與「時間」有關,但很多投資理財大眾在進行退休金規劃時,常會忽略掉的重點—報酬順序風險(簡稱「順序風險」)。它的意思是:提撥(存退休金)或提領(使用退休金)期間,報酬的順序對於投資的最終結果,會有很大的影響。
該書作者Stephen Spicer實際以的S&P 500指數報酬率中,表現最佳的10年(1974到1983年)為例指出,該段期間的實際平均年報酬率為9.1%(而所有的10年區段平均數是8.9%)。
但是,如果把這10年的報酬率順序打亂,在定期定額提撥(投資)之下,假設「表現最差一年排第一年,表現最佳排最後一年(市場表現『先壞後好』)」的報酬率,可以達到的報酬率是23.09%;而如果是「表現最佳一年排第一年,表現最差排最後一年(市場表現『先好後壞』)」的報酬率,卻只剩下4.1%。
另外在「提領資金(退休後,從退休金帳戶中,定期提領費用)」期間,時間順序的風險也同樣存在。假設理財大眾一開始退休時,剛好碰上市場的多頭,實際的年化報酬率就可以達到12.7%;而如果不幸剛退休,最差的報酬率先出現,每年就會實現1.4%的損失。
以上數字代表:退休者原先認為準備充足的退休金,可能不到10年就會提早用光。當兩位退休者一開始的退休金相同、每年提領的金額也相同,兩人平均年化報酬率也都超過8%,但是因為「報酬率出現的順序」不同,就會落得兩種不同的退休人生。
由以上的數據資料,Stephen Spicer便不忘再三強調:如果真的要擬定完善的財務計畫,好度過退休後的生活,「平均報酬率」就一點意義也沒有,且一點都不重要。甚至,Stephen Spicer也認為,簡單股、債配置的「現代投資理論」對普羅大眾來說,也並非最好的投資方法(他認為這是為共同基金等大型公司設計的)。
他解釋,如果在股市及債市都表現不佳的期間裡(例如美國大蕭條及日本失落的幾十年),不同的股債比投資組合的20年報酬率,會出現極大的差異,且不一定保證會有「正的年化報酬率」(請見下表)。
Stephen Spicer認為,出現以上結果的原因是:現代投資理論是馬可維茲在各資產相關性,都相對較低的1950年代提出的。但對比現在各資產間的連結,遠比之前更為緊密,且是在1950年「想都想不到」的。他特別點出有許多資產類別,包括國際股票、美國高收益債券、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甚至是大宗商品,從2008年金融危機起,與S&P 500的相關性,就已經越來越高(請見該書的160及161頁)。
當然,因為Stephen Spicer現在自行創業,提供投資人客製化的投資理財建議。所以,他並沒有在該書中,特別指名解決以上「時間順序風險」及「現代投資理論不適用(因為各資產相關性越來越高)」的「解決之道」(因為這是該公司的「業務機密」)。
然而,由Stephen Spicer在書中所提到的未知風險(時間順序風險),肯定會讓許多投資理財大眾「更感焦慮」。因為,就算做好萬全的規劃及準備,最後的「結局」也有可能是「完全不按原劇本走」。
對此,筆者的建議則是「盡人事(儘量做到正確的資產配置,並定期定額長期投資)、聽天命」。理由有二,其一是:只要做好資產配置,且定期定額長期投資,在正常的情況下,總是能累積出一筆可觀的資產(請參考筆者之前寫過的專欄: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6460337)。
理由之二是:這世間的風險,原本就「無所不在」。假設沒有一個人能夠逃得掉,那麼,就算心裡再怎麼擔心,都無有可能。既然如此,讓自己繼續焦慮下去,只不過徒增煩惱與壓力,倒不如用更務實的心態,讓自己養成「聰明消費」的好習慣,以應付可能突然發生的收入短少。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在《聯合新聞網》刊登超過1星期的文章,將會轉貼在個人部落格中。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