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有錢人」迷思670》現在該把錢,放在哪一種美元資產上?
前一個星期,筆者受邀上網路節目錄影。節目中,有位觀眾拿出她買了3年的美元計價利變增額終身壽險,請個人幫忙看一下「划不划算」?筆者依照她所提供的解約金資料來看,繳費要超過6年,才能領回略高於總繳保費的解約金。
但由於這位觀眾,才繳費到第3年。若現在就解約,損失將會非常大。所以,筆者只能建議她至少持有到第7年再解約。至於解約後,這筆錢要如何運用,就要看到時候的金融市場變化再說了。
之後,有位讀者因為看好美元未來走勢,她的理專提供給她4個不同美元資產的標的—美元定存、美元計價投資等級美國優質公司債、美元利變終身壽險,以及即將上市的,投資在全球優質龍頭企業股票的共同基金供她選擇。
這位讀者拿了這4檔商品的資料,請筆者幫她評估及提供意見。以下,是筆者對這幾個美元金融商品的適合對象,以及優、缺點分析(綜合比較請見附表)。
一、美元高利定存。根據媒體的報導,打自年初時,美元高利定存專案普遍落在1%上下水準。但到5月開始,便逐步走高到2%上下;從第3季剛開始,由於市場預期美國7月可能升息3到4碼(1碼為0.25個百分點)。金融業為提前鎖住便宜成本美元,加上客戶資產需求,所以自7月起,美元特定期間定存利率3%幾乎成為「標配」。目前,已有超過5家以上的銀行,推出年息高於3%的美元高利專案。甚至,還有4家銀行用7%高息攬客(https://udn.com/news/story/7239/6470780),且有一家銀行,推出「最高1個月期年息10%」的方案(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6464859)。
然而,值得對此美元高利定存有興趣的存戶注意的是:儘管美元高利存款專案普遍3%起跳,但多半設有存款金額,以及定存時間的限制(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6464859)。而這些,都會影響到存戶實際拿到手的利息,以及未來優惠利率到期後,資金續存或轉存上的收益。
二、5年到期美元計價AAA投資等級公司債。由於上半年債券殖利率快速攀升,債市出現了歷史上極少數的大幅走跌情況(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714000346-260208?chdtv)。當市場利率走低之際,原本低票面利率的債券,反而優先成為投資人遺棄的標的。這也是為什麼在這段期間,儘管整個債券市場大跌,但非投資等級的債券,跌幅並不如投資等級債券的原因。
不過,只要是在升息期間,發行機構通常需要用更高的票面利率發債。所以,有固定收益需求的投資人,仍舊有機會可以藉此獲得更高的債息收入。筆者認為對於想領取固定收益的人來說,AAA等級的投資級公司債,仍是風險最低(當然比無風險美國公債高,但相對其他公司債來看,風險卻低很多),但收益卻較高的不錯選項。
理由是:未來全球經濟前景,仍然充滿了高度的不確定,而從信用利差的角度來看,特別是在市場高度變動之下,投資等級公司債的風險,遠低於非投資等級債。
在升息的初期,由於殖利率間存有差距的關係,公債、AAA投資級公司債的跌幅較明顯;但是,當升息引發經濟衰退隱憂時,高收債(垃圾債)的信用利差將急速擴大。此時,其風險就非常可怕了(https://www.macromicro.me/charts/930/us-credit-spread)。
所以總的來說,個人對這些美元計價、優質企業所發行的AAA投資級公司債的看法,還算是較為正面的。至少,要比投資新興市場垃圾債券要好的多。因為,投資不能只看報酬率高,還要看「投資人將承擔多大的風險」?特別是對投資在「固定收益型商品」的投資人來說,「固定收益幾乎無風險」的要求,遠比「報酬率最高」要重要得多。
也許有讀者會心生疑惑:如果要有不錯的固定收益來源,為何不直接購買一籃子投資等級公司債券的基金就好?如此,不是更能分散投資風險?這是由於AAA級投資等級債券券源非常稀少,使得投資等級公司債券指數,約有一半是BBB級(https://www.eastspring.com.tw/insights/spotlight/investment-grade-191122)。
所以,投資人想要買純粹優質的公司債,真的可以考慮直接購買單一標的。特別是如今AAA投資等級公司債,投資門檻已大幅降到「美金1萬元」的「還算親民」價格。
三、美元利變終身壽險。自去(2021)年下半年開始,受惠於新台幣兌美元升值之賜,美元利變壽險買氣明顯回升(https://ctee.com.tw/news/insurance/679518.html)。而在「升息與通膨」概念的推波助瀾之下,又持續造就了今(2022)年年初以來,財管市場美元利變型保單的買氣(https://ctee.com.tw/news/insurance/678132.html)、(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926/6454021)。
依照壽險公會的統計,在「上半年新契約保費約4,600億元,比去年上半年衰退逾10%,且創下2009年之後、13年來同期新契約保費新低」(https://ctee.com.tw/news/insurance/679518.html)的大環境之下,利變壽險所創造出來的新契約保費1,828億元,仍比去年同期成長24.57%,是所有保單種類中,唯二新契約保費還有成長的(https://ctee.com.tw/news/insurance/679538.html)。
這是因為利變型保單的「宣告利率」,會隨著保險公司每月的宣告而調整,一旦市場利率上升,保戶的保單價值準備金,也可以因為「宣告利率提高」,而有一定的「增值空間」(附註說明:利變壽險的保單價值準備金計算,是以「宣告利率—保單預定利率」為準),才成為「想要獲得較高固定收益」民眾的青睞。
但是,值得對利變壽險有興趣的理財大眾注意的是:此宣告利率並非固定不動的。雖說隨著市場利率走升,保險公司勢必會調升宣告利率。但是,由於金管會監理政策緊盯利變保單宣告利率穩定機制,且引導朝保障型商品發展,各壽險公司也不敢大幅拉高宣告利率(https://ctee.com.tw/news/insurance/679518.html)。
例如7月1日時,總計有8家壽險公司7月保單宣告利率依舊凍漲,但因為台美6月接連升息,還是有壽險公司把升息紅利透過宣告利率回饋給保戶,富邦人壽、新光人壽合計調升270張保單利率。而值得一提的是,台新人壽不升反降,調降7檔美元保單利率(https://news.cnyes.com/news/id/4905660)。
雖然同樣有壽險保障,但業界通常將利變型(增額)終身壽險,分為兩種—理財型與保障型。其中的差別在於:理財型保單所換算的年化複利率(IRR)較高,而保障型則較低,但相對的,能夠提供保戶的保障也比較多。據媒體報導,目前有幾家大型壽險公司,便積極推動保障型的美元利變壽險,也就是躉繳或2年繳費,具較高壽險保障功能(身故保險金可達已繳保費2倍以上)的保單(https://ctee.com.tw/news/insurance/679522.html)。
這是因為銀行美元短期存款的年化利率,部分已高達3%(以上),壽險理財型美元利變壽險現在宣告利率,多數也只在3%~3.11%之間,但資金必須鎖7年以上,導致其在銀行通路銷售的吸引力大不如前。再加上金管會,並不樂見壽險公司拉高宣告利率吸金,所以壽險公司目前多半只好主推,宣告利率只有3.15%~3.4%的「保障型」美元利變壽險(https://ctee.com.tw/news/insurance/679522.html)。
7月19日更有媒體報導,已有至少十家銷售利變壽險的保險公司,可能將被糾正、罰鍰、停售保單,或要求重新調整宣告利率(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719000082-260202?chdtv),這代表未來「保險公司想要調高宣告利率」的可能性,已經大幅降低。
也就是說,假設市場利率走升,但保險公司一直不提高「宣告利率」,保戶恐怕終究難以享有比美元投資型等級公司債,那樣風險非常低,且利率固定的好處。
所以,個人比較建議「有外幣(特別是美元需求的人,像是有子女5年後要出國唸書,這筆錢絕對不容許任何短少)」,且有保險保障(身故、失能或重大傷病)需求的人,才適合購買美元利變型保單。
也許讀者會進一步詢問:假設各保險公司利變壽險因為金管會的裁罰,而出現高宣告利率利變壽險的停賣潮時(https://udn.com/news/story/7239/6473455),民眾該不該「搶買」呢?筆者的答案還是「看保戶的需求」。
筆者非常不建議民眾「搶買」的原因,主要是宣告利率是由保險公司決定的。就算民眾搶買到宣告利率最高的保單,一旦未來保險公司調降,保戶所持有這張保單的IRR,也會跟著降低的,保戶依舊討不到什麼好處。
四、投資在全球優質企業的主動式基金。儘管過去科技股受惠資金成本便宜、股價走高,在資金成本提高之下,股價修正的幅度也最大。但是,凡是看過近期筆者專欄的讀者,應該都知道股價越是跌深之際,只要這些企業具有全球性的長期競爭優勢,反倒是逢低買進的最佳時機。
也許讀者會有疑問:許多全球龍頭企業絕大多數都是美國公司。而當美元強升之際,美國企業的海外營收數字,不是會「很慘」嗎?為什麼投資人還值得投資全球龍頭企業這樣的標的?
對此,個人有幾個理由:首先,全球龍頭企業並非全都是美國公司,從投資標的分散的角度來看,投資人也不用太過擔心;其次,美國科技業具有全球性的強大競爭力,就算有匯損產生,營收也不至於受到無可恢復的影響;再者,就算是因為美元升值,而產生大量匯損的美國企業,只要它未來的投資前景看好,當股價大跌之際逢低進場,未來才可能擁有較高的價差收益。
筆者認為,全球龍頭企業的投報率,遠優於全球中、小型企業(請見下圖一)。且就算面臨相對嚴峻的投資環境,無論是對於中下游廠商,或是終端消費者而言,龍頭產業都具備較佳的定價能力,再加上市佔率的領先地位影響下,可以讓這些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抵銷通膨所造成的營收侵蝕,獲利還是能夠穩定成長(請見圖二)。所以表現在股價波動方面,也較中小型企業平穩。
圖一、全球龍頭企業投報率居冠:
資料來源:彭博資訊
說明:全球百大企業係以標普全球100指數成份股為代表、全球大型股係以MSCI全球大型股指數成份股為代表、全球中型股係以MSCI全球中型股指數成份股為代表、全球小型股係以MSCI全球小型股指數成份股為代表
圖二、全球百大企業毛利率長期走升:
資料來源:彭博資訊
說明:全球百大企業係以標普全球100指數成份股為代表、全球大型股係以MSCI全球大型股指數成份股為代表、全球中型股係以MSCI全球中型股指數成份股為代表、全球小型股係以MSCI全球小型股指數成份股為代表
有關筆者特別看好具全球競爭力龍頭企業的原因,請見個人在之前《我是有錢人》迷思652:2022年展望及預測(下):升息後股市震盪難免,選對股,越跌越買(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6064277)!裡的分析(個人在文章中,稱這類企業為「壟斷型企業」)。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在通膨率持續創高,以及市場擔心FED再度大幅升息,重創金融市場之際,投資專家都不忘提醒投資人,應該採取「股債平衡」的方式,也就是以優質企業股票,再搭配低波動、高投資等級債券,以提高整體收益,並降低投資風險。
筆者想在此強調的是:投資人在資產配置加入債券,主要是為了分散風險及提供穩定收益,而不是要提高整體投資風險的。也就是說,債券在資產配置裡的角色,並不在於「固定領取配息」,而是以穩定拿到手的收益,抵消掉「股價萬一下跌」的收入減少。
所以個人才認為,不論是擔心看不清市場方向、怕看錯市場,或是從正確投資理財的角度來看,依照不同市場環境變化,而採取的彈性「股債搭配」資產配置,絕對是想要長期投資的民眾,「進可攻、退可守」的最好方法。
表、4種銀行財管近期熱推金融商品比較:
註:此宣告利率為7月數字,且IRR計算要扣掉預定利及相關費用,才等於保單實際年化報酬率
製表人:李雪雯
總的來說,以上4種近來銀行財管部門熱推的金融商品,投資概念都與「穩健投資」為主。也許其報酬率不會是最高的,但至少能讓投資人在市場大幅震盪的當下,求得一個穩當的財富來源。所以,筆者還想進一步提供綜合性的建議如下:
首先,依需求及資金停泊時間選擇標的。假設民眾沒有外幣及保障上的需求,單純只是為了「賺取高於市場的穩定收益」,個人比較建議中期資金需求(例如5年),可以買美元投資等級公司債;至於短期資金需求(例如1年,用途可能是在全球經濟衰退、金融市場大跌時逢低進場),則還不如將資金,停泊在美元高利定存上;至於長期投資方面,當然還是優先選擇報酬率極大化的股票標的。
其次,除了考量年化報酬率高低,換匯的優惠也很重要。儘管年化收益率的高低,是最重要的選擇標準,但是投資人也千萬別忘了,只要是跨境投資,「換匯價格是否具有優惠」,也將影響未來整體報酬率的高低。
由於以上這4種美元計價金融商品,並非某家銀行所獨賣的商品。各銀行財管部門為了吸引投資人,紛紛祭出各種好康優惠。以美元兌台幣為例,各家銀行外匯報價,都是以元太外匯或台北外匯市場交易公司的報價為中心價,並以此為中心點,上下加減5分為賣出及買進價格。
一般來說,銀行不會虧錢的讓匯價是4分,4.5分則是「不賺不賠」的成本價。據了解,目前有銀行的「讓匯」優惠,已達到3.8,甚至4的水準(多數有活動期間的限制)。有興趣進行投資的民眾,不妨多加詢問及比較。
最後,現在選對正確標的,才是決定投資人未來成為贏家,與輸家的最大關鍵。筆者想順便再三提醒投資人的是:此刻就算想持有固定收益型商品,一定要避開「新興市場」及「非投資等級債(垃圾債)」兩大標的,絕對不宜「逢低承接」。現階段真正適合逢低承接的,還是優質企業的股票及債券。
個人所持的理由是:不論投資人是投資這類國家的股票或債券,都有可能因為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衰退及財政困難,而承受極大的「跌價」與「匯損」風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712000142-260205?chdtv)。
因為受到飆升的全球通膨、逐漸緊縮的貨幣政策,以及俄國入侵烏克蘭等打擊,不但新興市場債券價格大幅下跌,近來,新興市場國家不分大小,全都發生遭到信用機構降評、或是面臨破產風暴的影響。這類的「信心」問題,也發生骨牌效應,傳染到越來越多的新興市場國家(https://ctee.com.tw/livenews/aj/ctee/a95634002022071118262103)。
事實上,投資新興市場的人,除了遭受資產價格的崩跌外,投資人還會經歷另一道「匯率貶值」的損失。因為,當新興市場國家實際經濟疲軟之下,其未來匯率價格貶值的機率就越高。
簡單來說,不論投資人是投資這類國家的股票或債券,都有可能因為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衰退及財政困難,而承受極大的「跌價」與「匯損」風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712000142-260205?chdtv)。所以,在前途未卜、投資風險高的新興市場,利空尚未出盡之前,投資人想要「抄底」,恐怕會是「越套越深」。
反倒是低風險,但前景可期的優質企業股票及債券,才更值得長期投資人逢低進場。畢竟,投資求的無非是「不傷腦筋」及「安穩獲利」,絕對不是價格三不五時,波動高到讓人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那就失去的投資的真正意義了。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延伸閱讀》
《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在《聯合新聞網》刊登超過1星期的文章,將會轉貼在「個人部落格」中
相關新聞
《「我是有錢人」迷思705》老來只剩下值錢透天厝,既要生活、居住,又要資產傳承,可以這麼做!
2023-06-01橘世代、上班族 有專屬醫療保單方案
2023-05-29專家教你保/職場新鮮人 三招建立防護網
2023-05-29保險小百科/台灣保險密度高 平均保額不太夠
2023-05-29防疫險退場 醫療保障不可少
2023-05-29退休金算盤/月領2萬勞保年金 比率日增
2023-05-29《「我是有錢人」迷思704》小心「鋸箭法」,傷害了整個投資理財大計!
2023-05-25退休金算盤/定期定額買基金 享複利效果
2023-05-22保險新手 三原則建構防護網
2023-05-22刷卡消費 累計意外險保額
2023-05-22專家教你保/規劃利變型壽險 實現三贏
2023-05-22保險小百科/海域綜合保險 特定事故有賠
2023-05-22《「我是有錢人」迷思703》過度投保與過度醫療之下,民眾真的是「獲利良多」嗎?
2023-05-18專家教你保/小資族挑癌症險 四點不漏
2023-05-15保單借款 二種零接觸管道 快速辦理
2023-05-15保險小百科/投保寵物險 留意等待期
2023-05-15低利保單借款 幫你調頭寸
2023-05-15退休金算盤/精挑配息基金 穩定現金流
2023-05-08不同世代媽媽 投保有眉角
2023-05-08提前部署防癌險 轉嫁風險
2023-05-08專家教你保/醫療險混搭 強化高齡保障
2023-05-08保險小百科/保險年齡有誤 契約可能無效
2023-05-08《「我是有錢人」迷思702》美國財政部會與FED再度聯手QE嗎?
2023-05-04退休金算盤/定期定額投資 銀髮生活不打折
2023-05-02英式分紅保單 長照有保障
2023-05-02退休規劃 掌握二不三要
2023-05-02保險小百科/出國買旅平險 注意排除條款
2023-05-02專家教你保/女性寵自己 建構完整防護罩
2023-05-02《「我是有錢人」迷思701》退休了,自己的房子卻不適合住,該如何處理才最省錢、省事?
2023-04-27退休金算盤/理財「631法則」 穩健累積資本
2023-04-24理賠聯盟鏈2.0 便民再加分
2023-04-24理賠聯盟鏈2.0無紙化…二技術加持
2023-04-24專家教你保/房東、房客投保火險 有撇步
2023-04-24保險小百科/購買利變保單 搞懂回饋機制
2023-04-24《「我是有錢人」迷思700》AI趨勢狂潮之下,能「動手」及「有創意」的人才不會失業
2023-04-20終身型眼睛險 一歲就能保
2023-04-17專家教你保/保險金信託 強化資產防護網
2023-04-17保險小百科/投保定期壽險 低費率高保障
2023-04-17兒童醫療險 優選兩大組合
2023-04-17《「我是有錢人」迷思699》當世界越亂,美元反而會越強!
2023-04-13長期存股 籌孩子教育資金
2023-04-07教子女理財 善用三招
2023-04-07
熱門文章
退休金算盤/月領2萬勞保年金 比率日增
2023-05-29《「我是有錢人」迷思705》老來只剩下值錢透天厝,既要生活、居住,又要資產傳承,可以這麼做!
2023-06-01橘世代、上班族 有專屬醫療保單方案
2023-05-29保險小百科/台灣保險密度高 平均保額不太夠
2023-05-29防疫險退場 醫療保障不可少
2023-05-29保險新手 三原則建構防護網
2023-05-22退休金算盤/定期定額買基金 享複利效果
2023-05-22專家教你保/職場新鮮人 三招建立防護網
2023-05-29《「我是有錢人」迷思703》過度投保與過度醫療之下,民眾真的是「獲利良多」嗎?
2023-05-18專家教你保/規劃利變型壽險 實現三贏
2023-05-22退休金算盤/精挑配息基金 穩定現金流
2023-05-08《「我是有錢人」迷思704》小心「鋸箭法」,傷害了整個投資理財大計!
2023-05-25刷卡消費 累計意外險保額
2023-05-22專家教你保/醫療險混搭 強化高齡保障
2023-05-08《「我是有錢人」迷思702》美國財政部會與FED再度聯手QE嗎?
2023-05-04專家教你保/小資族挑癌症險 四點不漏
2023-05-15不同世代媽媽 投保有眉角
2023-05-08保險小百科/保險年齡有誤 契約可能無效
2023-05-08提前部署防癌險 轉嫁風險
2023-05-08低利保單借款 幫你調頭寸
2023-05-15保險小百科/投保寵物險 留意等待期
2023-05-15保單借款 二種零接觸管道 快速辦理
2023-05-15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