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我是有錢人」迷思658》盲目跟進,投資理財恐怕難以有好結局!

2022-04-21 13:05:24聯合新聞網 李雪雯

圖為去年民眾搶買防疫保單,大排長龍資料照。報系資料照片
圖為去年民眾搶買防疫保單,大排長龍資料照。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幾則新聞,讓筆者心有所感。首先是4月18日有則新聞報導指出,壽險公會最新統計顯示,今(2022)年1-3月,壽險業總保費收入達5770.99億元,較去年同一時期,減少了19.6%(https://news.cnyes.com/news/id/4854708)。

其中,初年度保費收入1815.63億元,減少16.3%,續年度保費收入3955.36億元則是較去年度減少21.1%。但更大的重點是這句話—主要受到俄烏情勢等兩因素影響,造成投資型保單初年度保費收入大舉腰斬。簡單一句話:去年行情熱時,民眾瘋買投資型保單;如今市場大跌,保戶就不願意繼續付錢或購買了。

這則新聞,就讓我想起上個星期,在國內疫情開始大幅升溫,且媒體報導防疫險不是突然停賣,就是拉長等待期,或是修改內容再上架之後,又興起一波的防疫保單搶買潮。

像是筆者的一些保險業務員朋友,那幾日幾乎是鎮日加班,只為了忙於應付及處理保戶購買的文件。且還有媒體報導,由於買不到防疫保單!大批民眾哀號保險公司網頁幾乎癱瘓(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290150)。另外根據媒體的報導,防疫保單再掀民眾搶投保之亂後,更出現有民眾一人投保2、3張,甚至高達5張防疫險的現象(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101868)。

而這樣的「瘋搶防疫險」熱潮,從上週一直延續到本週,造成多家產險公司「緊急突然下架」相關商品。逼得金管會出面向民眾「喊話」,要民眾「不用擔心買不到」。然而,民眾的瘋買行為,哪裡是怕「搶不到防疫險」呢?說穿了,就是怕「買不到可以『爆賺』的防疫險」而已。

因為根據金管會的分析,「下架潮」三大原因,一是「在宅照護」的輕症或無症狀確診人數激增,隔離、確診理賠超過10萬,補償費用偏高,二是「一人買多張」的想賺錢心態,三是「趕在收到隔離書前搶買」(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6246338)。

第三個新聞是19日的新聞指出,證交所18日公佈的台股集中市場第一季大戶及中實戶人數,雙雙滑落到2799人及2萬1926人,同步寫下近5個季度以來的新低;但在此同時,散戶則攀升至433.62萬多人,不但季增21.6萬人,更是歷史單季第二高(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419000121-260202?chdtv)。

從證交所公佈的大戶(季成交金額5億元以上)、中實戶(季成交金額1-5億元)及散戶(季成交金額1億元以下)的每季增減資料來看,大戶及中實戶人數是從去(2021)年第一季底(3月31日)的高點後開始滑落。

其中最大的跌幅,是在去年第四季開始(包括今年第一季);至於散戶,則是人數持續維持在高檔,甚至在全球股市開始大幅震盪之後的今年第一季,人數還進一步逆勢上漲。

實際翻開當時的台股股價指數是1萬6431.13點;之後股價持續走高,並分別在今(2022)年1月5日及17日,達到超過1萬8000多點的新高。接著,指數就一路滑落。

從以上兩種數據資料可以看出:股市大戶及中實戶是「指數越漲越保持空手」,但反觀散戶,則是相反的「指數越漲,越勇於買進」。而且,散戶還不只勇於「單筆投資」而已。

因為根據證交所最新統計,台股集中市場3月定期定額暴增至65.18億元,再寫歷史新高,更較2月定期定額投資金額37.43億元激增74%,為定期定額自2017年1月16日開放以來,首度見到單月大增27.75億元及最大月增幅(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419000120-260202?chdtv)。

儘管這三則新聞,屬於不同的金融商品類別,但卻指向同一件事:投資理財大眾永遠是在「追漲賣跌(買高賣低)」,也不考慮自己到底需要什麼保障的盲目投資理財行為之中。所以最終,當然難脫大多數錢財只出不進、越變越少的結局,就更別說能夠達到財富獨立了。

特別是以搶買防疫保單為例,這些搶買一張,甚或如金管會所說,買了3、5張的保戶,到底有沒有算過自己被隔離的風險損失,到底是多少?這些年繳保費數百至千元左右的保單,只要隔離在家(非確診),就可以領到3-5萬元的防疫險,真的是符合購買保險的最重要「損害填補」原則嗎?

且更別提這些搶買保單的保戶心態,到底是「真想被隔離、染疫或住院」?還是「完全都不想」?因為,這些保單只有在被隔離、確診或住院之後,保戶才能真正拿到錢。然而,在「病毒」不長眼睛之下,保戶真的就不擔心萬一不幸染疫,那少少的保險給付,真能彌補身體健康或生命的重大損失嗎?(至於疫情升溫之下,到底該買什麼險,建議讀者參考筆者之前的文章:(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5489382)、(https://udn.com/news/story/121591/5489382)。

另外在投資方面,一直以來,投資專家便不忘提醒投資人:想要投資獲利,一定是「低買高賣」。只不過從以上兩則新聞中變可看出,投資大眾這麼多年來的「高買低賣」習性,依舊是牢不可破,難以逆轉。

這讓筆者想起前兩個月,看完的一本翻譯書—《打破選股迷思的獲利心法(Investment Fables)》。該書作者,是被譽為華爾街投資銀行「估值智庫」,與分析專家的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金融學教授Ashwath Damodaran。

儘管原文書的出版年份是2004年,但在書中,Ashwath Damodaran大量引用了非常多且長期的研究數字,以佐證許多投資人對於股票投資的諸多迷思,像是「買高息股,可以價差、股息兩頭賺」、「便宜低價股會賺錢」、「抓住成長股,可以賺得天價報酬」、「買會漲的股票就會跟著賺錢」、「抄底,可以帶來豐厚回報」、「套利可以讓人風險最低、利潤無上限」…等。

以上每一篇,都值得想要用心做好、做對投資理財決策的讀者參考。在此,筆者想引用這本書最後的結語,給讀者們參考:「打敗市場並不容易,也要付出成本。在金融市場裡,帶著各式各樣人性弱點的投資人,收集並消化資訊,針對『什麼資產,該值多少錢』,做出最好的判斷。無須意外的是,人會犯錯,即便相信市場具有效率的人,也要對現實讓步。然而,一個有待討論的問題是:你能否善用這些錯誤,比一般投資人表現得更好?要做到這一點,唯有靠你做好功課,評估自己的投資策略,有哪些弱點?並努力保護自己,避免因此受到損害。此外,如果你的投資期間短,你還需要運氣和你同一條陣線」。

以上整段話簡單來說,就是:正因為市場瞬息萬變且無法掌握,就不可能有什麼「專家」能夠未卜先知,或是有什麼超神經理人,能夠永遠打敗市場。至於短期投資出現某些特殊案例,只不過是因為運氣與他們同在而已。因此順著這段話,個人認為讀者可以參考以下的投資理財重點:

首先,別輕易相信什麼投資專家或明牌。投資人就不該輕易信奉或跟隨什麼,只靠一招一式的「不敗投資神人」,也不該輕易聽信任何人的明牌「鐵定有用」,就把自己好不容易累積的辛苦錢,通通投入其中。因為有時候,這位「神人」之所以賺錢,純粹只是因為他具有通天的好運而已。

其次,面對市場的態度千萬要「謙卑」。既然「市場變化無常」是個不變的爭理,那就應該是投資人向市場「臣服」,而不是堅持己見,認為自己的判斷100%正確,執意不肯進行停損,或是進行逢低買進的動作。

再者,釐清一些基本的投資迷思,至少能免於不虧錢。由於金融市場瞬息萬變,再加上投資與財務原理不少,所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做足所有功課是挺困難的事。

但是,投資人如果要讓自己免於虧錢的命運,就算不甚了解所有基本或技術分析理論與方法,至少要徹底釐清以上書中所舉的各種投資迷思,也才能免於落入虧損的命運。

最後,風險意識永遠先於投資獲利。既然世事無常,那麼,在任何投資行動之前,請先思考自己的風險有多少?能忍受的虧損底線是多少?有沒有做好風險管理?而不是一心一意地只想到賺大錢。

且就算想要透過保險,進行風險損失的移轉,也一定要認清「凡保險,必有一定成本」,以及「買保險,不是為了讓風險不發生,而只是做為一部分的損害賠償」的重點,才能真正做好正確的風險管理。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

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在《聯合新聞網》刊登超過1星期的文章,將會轉貼在「個人部落格」中

李雪雯投資型保單保單壽險金管會保戶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由各投資機構或媒體提供,純屬研究性質,僅作參考,使用者應明瞭其參考性,審慎考量本身之投資風險,使用者若依本資料投資發生損失須自行負責,聯合新聞網對資料內容錯誤、更新延誤不負任何責任。
分享給好友加入udn

相關新聞

退休金算盤/備妥三帳戶 退休添靠山

2023-03-27

保海外突發疾病險 安心出遊

2023-03-27

海外突發疾病險 提醒你:留意理賠限額

2023-03-27

保險小百科/忘記繳保費 寬限期補足

2023-03-27

專家教你保/家庭保險規劃 掌握四大重點

2023-03-27

《「我是有錢人」迷思697》SVB的倒閉,再一次提醒投資人「風險分散」的重要性!

2023-03-23

產險虛擬駕訓班 讓三寶現形

2023-03-20

退休金算盤/違法掛保職業工會 得不償失

2023-03-20

檢視車險保障 安心出遊

2023-03-20

保險小百科/理賠聯盟鏈2.0 一站搞定申請

2023-03-20

專家教你保/保美元利變險 兼顧傳承、退休

2023-03-20

《「我是有錢人」迷思696》面對日益動盪的世界,想要投資精準,就需要多一點政治判斷!

2023-03-16

退休金算盤/錢進投等債 賺取穩定配息

2023-03-13

外溢保單夯 回饋機制升級

2023-03-13

外溢保單兩類型商品 最受青睞

2023-03-13

專家教你保/單身族備妥四保 晚年有靠山

2023-03-13

保險小百科/保費減額繳清 保障額度降低

2023-03-13

《「我是有錢人」迷思695》一知半解的專家,真是害人不淺

2023-03-10

退休金算盤/新制勞退提好提滿 養胖小金庫

2023-03-06

保險理財 退休、上班族大不同

2023-03-06

保險年度「三檢」 有效運用資金

2023-03-06

專家教你保/職場新鮮人保單健檢 有撇步

2023-03-06

保險小百科/展期定期保險 注意保障期間

2023-03-06

《「我是有錢人」迷思694》想要投資賺錢,制度及投資人心態都得調整!

2023-03-02

保險小百科/保費自動墊繳 留意條款規定

2023-02-28

自駕族、通勤族 投保有眉角

2023-02-28

上網買旅平險 快又省錢

2023-02-28

專家教你保/家庭保險規劃 經濟支柱優先

2023-02-28

退休金算盤/利變型終身險 養胖退休金

2023-02-28

孩童保險規劃 分階段補強

2023-02-20

孩童保險完善防護網 六點不漏

2023-02-20

專家教你保/投保旅平險、傷害險 安心出遊

2023-02-20

保險小百科/癌症險給付 分三大類型

2023-02-20

《「我是有錢人」迷思693》「理財」應該主動、「投資」才要被動!

2023-02-16

退休金算盤/附保證給付年金險保單 理財利器

2023-02-13

醫療險理賠 新服務幫大忙

2023-02-13

醫起通功能升級 照顧偏鄉需求

2023-02-13

專家教你保/保單健檢四招 架構防護網

2023-02-13

保險小百科/保費躉繳、期繳 先看經濟狀況

2023-02-13

《「我是有錢人」迷思692》錯誤的報酬率試算恐怕害人不淺!

2023-02-09

退休金算盤/投保勞保國保 注意繳費期限

2023-02-06

線上投保車險 純網銀參戰

2023-02-06

熱門文章

退休金算盤/違法掛保職業工會 得不償失

2023-03-20

退休金算盤/備妥三帳戶 退休添靠山

2023-03-27

保海外突發疾病險 安心出遊

2023-03-27

專家教你保/家庭保險規劃 掌握四大重點

2023-03-27

海外突發疾病險 提醒你:留意理賠限額

2023-03-27

《「我是有錢人」迷思697》SVB的倒閉,再一次提醒投資人「風險分散」的重要性!

2023-03-23

《「我是有錢人」迷思696》面對日益動盪的世界,想要投資精準,就需要多一點政治判斷!

2023-03-16

保險小百科/忘記繳保費 寬限期補足

2023-03-27

專家教你保/保美元利變險 兼顧傳承、退休

2023-03-20

退休金算盤/錢進投等債 賺取穩定配息

2023-03-13

專家教你保/單身族備妥四保 晚年有靠山

2023-03-13

產險虛擬駕訓班 讓三寶現形

2023-03-20

外溢保單夯 回饋機制升級

2023-03-13

外溢保單兩類型商品 最受青睞

2023-03-13

保險小百科/理賠聯盟鏈2.0 一站搞定申請

2023-03-20

保險小百科/保費減額繳清 保障額度降低

2023-03-13

退休金算盤/新制勞退提好提滿 養胖小金庫

2023-03-06

保險理財 退休、上班族大不同

2023-03-06

檢視車險保障 安心出遊

2023-03-20

《「我是有錢人」迷思694》想要投資賺錢,制度及投資人心態都得調整!

2023-03-02

贊助廣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