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有錢人」迷思626》投資理財永遠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方向與原則!
最近,通貨膨脹的議題時不時地,挑動著一般理財大眾的敏感神經。
前幾日,有媒體引述財富管理機構Seaside Wealth Management總裁布萊德(Brad Lineberger)的說法指出,「通貨膨脹是無聲殺手,將逐漸侵蝕購買力,更有可能讓人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自己已經無法負擔生活,而沒有固定收入的退休族群更是首當其衝」。
正由於如此,布萊德特別提醒還沒有正式進入退休階段的客戶,不要過早在資產配置上「投資策略太過保守」,因為他們可能需要股票,以便對抗通貨膨脹對於財富或購買力上的侵蝕。
剛好在這時,筆者在個人粉絲團中,轉載了政大財務管理系教授周冠男的臉書貼文表示:「學術研究已經指出(註),在越來越全球化的狀況之下,只要在本地做到風險分散,其實也能同時達到全球風險分散」。
之後,就有讀者私下發文給筆者「抗議」,他認為首先,台灣只是單一國家市場,風險絕對會比分散投資全球要來得大;其次,投資國內的報酬率,與國外真的沒法比;再者,海外投資有國內投資所沒有的節稅優點(特別是利息所得部分)。為什麼筆者還這麼大力地推薦「投資國內」?
沒錯,這位讀者的說法,就是為什麼這麼多國人,努力把錢匯往海外進行投資的理由。因為海外投資的優點,一是風險分散(主要是指「投資於全球市場」),其二則是「報酬率較高」。
以後者為例,不談個別標的,單單是以美國為例,其市場利率就比台灣要高。因為同樣以市場無風險利率—30年期公債殖利率為準,台灣目前是0.6%,但美國是2.04%。所以,投資國內的報酬平均水準,很難不會落後國外(以美國為例)一大截。
但是,問題跟重點來了。一般大眾在進行任何投資理財決策時,不可能有一個單一且唯一的標準答案,而必須綜合當事人的投資屬性、投資目的、需求、時間長短,以及對投資標的熟悉度…等因素綜合考量,絕對不是簡單一句「投資海外=『報酬率最高』及『風險分散』」的話,就能輕鬆獲得解答的。
就以「分散風險」為例,雖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馬可維茲(Harry Markowitz),曾以數學計算的方式證明了:分散投資對於投資組合,具有「降低風險」的效果。特別是如果投資在相關性越低的資產上,投資人可以在「不犧牲預期報酬率」的前提下,將投資組合的可分散風險降到最低。
然而,除非有人能夠買下全世界所有的投資標的,不然,「100%分散風險」這件事,就會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而儘管投資人是購買最能徹底分散風險的全球型ETF,除非基金規模夠大,買齊市場上的所有標的,它一樣是無法達到100%分散風險的境界。所以,所謂的「100%分散風險」是一個相對目標,而不是絕對的結果。
更何況,這就跟人吃飯是一樣的,不能因為某一樣食物是超級健康食品,結果就是餐餐只吃那一樣,然後其他的一律不入口。所以,投資人恐怕不能因為「全球投資最能分散風險」,就把所有資產通通往國外搬。
理由是:投資海外還有一些風險,是一般投資人不一定能想的周全的。首先就是匯兌的風險。就以美元計價的資產為例,單單是去(2020)年一整年,美元兌台幣的匯率,就從年初的29.86,一路幾乎沒停的升到28.1。
也就是說,台幣去年一整年的升值幅度,就超過了6.26%。假設民眾買的是美元計價,年配息率5%-6%的月配息高收債基金,等於一年的配息,都被匯兌損失給「全部吃光光」。
所以,特別是對於「已經退休」,或是「(三、五年內)即將退休」,且未來只會待在國內生活(領新台幣過日子)的族群來說,具有匯兌風險的「海外投資」,從資產安全性來看,就不應該是「資產佔比過半」的標的,甚至是「所有資產配置的主力」。
其次,就是對於投資市場及標的陌生(不熟悉)的風險。相信不只是筆者,許多投資專家都不忘提醒一般大眾:千萬別碰不熟的投資,不管它有再好的報酬率,也不要輕易嚐試。
也許讀者會說:就算是國內的投資市場,也不見得人人都能熟悉及了解吶~筆者認為這句話很對,但,如果身處這個島上,連可以親身體驗及接觸的國內市場都不熟悉,還有可能「更熟悉」的國外市場嗎?
假設從「消去法」來看,就算投資人對於國內市場並不熟悉,但至少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不論是資訊收集較為容易且大量、無時差,或是買賣交割處理快速,身在國內、領取新台幣生活的民眾,恐怕也沒有理由「不優先投資台灣」吧!
再說了,絕大多數投資人只有做到「投資海外(例如投資某一個國家或區域)」,卻根本沒有真正達到「全球分散」的目標。嚴格來說,他們只是把「單押在國內」的高風險,轉往其他「海外單一國家、區域或商品」的「另一個極高且集中」風險而已,並沒有真正做到「風險降低」。
再者,稅負的考量。沒錯,許多國內喜愛投資月配息高收債的人,就是因為海外配息,多數不需要計入國內利息所得。所以,既沒有利息課稅的問題,也不用繳交保充保費。
但是,如果投資人海外所得金額不少,恐怕還是躲不掉「個人最低稅負制」的問題。而且,如果從節稅的角度來看,國內許多投資理財工具或標的,也並非「完全無節稅空間」可言。這意思是說:如果只是「稅負」上的考量,投資海外不一定是「必然」的選項。
筆者之所以要提以上的理由,不外乎是想要提醒所有理財大眾一個事實—投資理財決策是相當個人化的模式,它不會有一個固定而制式的標準答案,只能提供一些大原則與方向,供不同投資人按照自己的特殊性,再找出一個「最佳解」。絕對不可能因為別人這樣做,自己也要跟著依樣畫葫蘆,而且「保證不會出現任何副作用」。
當然,讀者們也千萬別誤會,筆者絕對沒有說理財大眾就「只能投資台灣」,因為從「分散風險」與「提高收益」等角度考量,在個人或家庭投資組合資產配置中,加入台灣以外的資產(特別是全球型標的),絕對是合理且有其必要性的。
只不過,理財大眾千萬別忘了資產配置的主、從關係。也就是說,除非讀者未來不在台灣生活,否則,「投資台灣」沒有理由不是整體資產配置裡,佔比最大的那一塊。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在《聯合新聞網》刊登超過1星期的文章,將會轉貼在「個人部落格」中
相關新聞
《「我是有錢人」迷思690》2023年怎麼投資(下):4大重點投資方向
2023-01-19退休金算盤/預開型安養信託 備妥長照開支
2023-01-16家庭保單健檢 四點不漏
2023-01-16善用保險智能工具 精準評估保單
2023-01-16專家教你保/終身醫療險 保障老年生活
2023-01-16保險小百科/保費選年繳 比月繳划算
2023-01-16《「我是有錢人」迷思689》2023年怎麼投資(上):影響今年經濟與金融市場的3大關鍵字
2023-01-12補足醫療保險 強化照護網
2023-01-09新版防癌險 四特色聚焦
2023-01-09保險小百科/詐保案件增 恐推升費率
2023-01-09專家教你保/挑選車體險 三方面評估
2023-01-09《「我是有錢人」迷思688》從6大方向改革,才能落實金融消費者保護!
2023-01-05搭配外溢商品 享獎勵機制
2023-01-05退休金算盤/規劃利變險 創造穩定現金流
2023-01-03三族群保單健檢 有眉角
2023-01-03專家教你保/完善車險保障 採321+1架構
2023-01-03保險小百科/懷孕保醫療險 三種情形有賠
2023-01-03退休金算盤/國保給付調升 142萬人受惠
2022-12-26住宅火險 多了裝潢修復費
2022-12-26地震險 有無房貸都該保
2022-12-26專家教你保/備齊癌症險鐵三角 轉嫁風險
2022-12-26保險小百科/保險存摺App 把保單帶著走
2022-12-26《「我是有錢人」迷思687》KYC與RR值制度不死...投資人上當受騙不止?!
2022-12-22退休金算盤/勞退舊制年資結清 不一定有利
2022-12-19海外旅遊險商品 染疫有賠
2022-12-19海外旅遊險套裝式銷售 不能單獨買
2022-12-19專家教你保/小資族投保 優選定期壽險
2022-12-19保險小百科/醫療險理賠 留意等待期
2022-12-19《「我是有錢人」迷思686》投資前,風險永遠重於報酬率!
2022-12-15退休理財樂活 把握三原則
2022-12-10《「我是有錢人」迷思685》自信的過與不及,都是投資理財上失敗的最大主因
2022-12-08退休理財 掌握WISE訣竅
2022-12-08稅稅唸學堂/弟弟失蹤,要求核定通知書繼承人換侄女,國稅局拒絕
2022-12-06眼睛保險/國壽出擊 聚焦中高齡四大眼疾
2022-12-05保險小百科/長照險理賠 注意免責期
2022-12-05終身型眼睛保險 守護孩童
2022-12-05專家教你保/規劃重大傷病險 把握兩原則
2022-12-05退休金算盤/長短債混搭 拉高息收
2022-12-05《「我是有錢人」迷思684》知道自己的弱點,才能避免投資失敗!
2022-12-01退休金算盤/舊制勞退 不用擔心領不到錢
2022-11-28外溢保單進化 守護銀髮族
2022-11-28外溢保單投保前 檢視三大條件
2022-11-28
熱門文章
《「我是有錢人」迷思690》2023年怎麼投資(下):4大重點投資方向
2023-01-19家庭保單健檢 四點不漏
2023-01-16退休金算盤/規劃利變險 創造穩定現金流
2023-01-03退休金算盤/預開型安養信託 備妥長照開支
2023-01-16《「我是有錢人」迷思689》2023年怎麼投資(上):影響今年經濟與金融市場的3大關鍵字
2023-01-12專家教你保/終身醫療險 保障老年生活
2023-01-16善用保險智能工具 精準評估保單
2023-01-16新版防癌險 四特色聚焦
2023-01-09《「我是有錢人」迷思688》從6大方向改革,才能落實金融消費者保護!
2023-01-05專家教你保/完善車險保障 採321+1架構
2023-01-03補足醫療保險 強化照護網
2023-01-09保險小百科/詐保案件增 恐推升費率
2023-01-09保險小百科/保費選年繳 比月繳划算
2023-01-16保險小百科/懷孕保醫療險 三種情形有賠
2023-01-03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