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有錢人」迷思623》動盪的未來勢所難免,理財大眾該有的4大因應重點!
勞動部在6月16日,公佈了全台最新無薪假人數,已正式破6000人。事實上,不只是餐飲住宿業景況慘烈,許多「非典型就業者」,或是「無固定底薪工作者」的「薪情」,恐怕也好不到哪裡去。
就以向來是國人薪資排名前幾名的金融業為例,也因為疫情關係、見不著客戶,而由全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特地為登錄高達40萬人的保險業務員「請命」,呼籲金管會向行政院爭取保障業務員生活,將紓困專案資格普及全民。
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的保險從業人員,雖然長期受僱於固定而單一僱主,但卻是「0底薪」。其收入來源型態,與前面所指「看客人數吃飯」的住宿餐飲業無異。
根據私下了解,保險業務員這段時間受疫情的影響,業績差不多掉了差不多一半。一位資深保險業務員告訴筆者,以她實際接觸各行各業的感想:除了竹科科技業的員工還「笑的出來」外,其他人幾乎都是苦不堪言。這位資深從業人員更悲觀地表示,照目前的發展來看,疫情的影響恐怕會到年底才有可能正式結束。
其實原本,還有不少人樂觀且信誓旦旦地表示,疫情可以在2週之內解決。但沒想到,北部疫情不但立刻升到三級警戒,日期還從原本的6月14日,延長到28日。
期間,由於大多數國人儘量減少外出,且許多縣市規定餐廳只能外帶,不得內用。所以,特別是以餐廳為主的國內服務業,便遭受到極大的衝擊。許多店家雖然轉為外賣或外送,但都進一步精減人力,導致部分員工開始放無薪假。不過,儘管無薪價衝擊內需及消費,但仍有學者認為更該擔心的,恐怕是非典型工作者的收入歸零,以及疫情延長後的大規模失業潮。
對於工作收入沒有影響的人(主要是業績較不受影響的,領取固定薪資,且又不會被「減薪」的上班族)來說,真的是很幸運的一件事。至於那些生活上,已經發生問題的人來說,老實講,除了能夠多多注意自己可以領到紓困訊息外,其他就只能儘量開源節流了。
方法之一是:趕快找政府的各項紓困資源,至少讓自己的生活,還能夠支撐下去。另一個則是:趕快靜下心來,盤點自己賺錢的能力到底有多高?還有哪些賺錢能力,在這個市場是具有「高度競爭力」的?
儘管這次的新冠疫情,就算不是「百年難得一見」的「空前」,恐怕也並非「絕後」。且隨著人類對於地球環境的日益破壞,各種天災與人禍,恐怕更會「越來越多」及「越來越凶狠及傷害力大」。
所以筆者認為,不論是現在工作、收入已受到影響,或是目前還保有工作及收入的人,恐怕都該先替未來的自己,擬定好一個「前可攻,退可守」,能夠「應萬變」的因應重點才是。
重點一、不管是天災或人禍,影響的時間將更為長久。唯一能熬過去的,就只有「比誰的家底厚」?未來,緊急預備金至少要準備2年生活費,而不是只有過去標準做法的「半年」。
過去在進行個人理財規劃時,緊急生活預備金的標準期間是「6個月」。但是,從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來看,從2020年初開始,到現在幾乎已經超過一年半的時間。所以,「2年」恐怕是疫情過後,未來準備生活緊急預備金的最起碼起跳數字了。
重點二、「斜槓」絕對不是未來工作及收入的最佳保障,重點是個人的賺錢能力有多強?受疫情影響,許多人都想到開始利用不同的「斜槓」,替自己增加收入。
但老實說,它恐怕只是某些人,用來讓自己開班授課獲利的手法之一而已。真正「斜槓」能賺錢者,恐怕還真是不多吶~因為,當一個人的「單一主業」,都無法讓自己填飽肚子的話,再多幾個「斜槓」,恐怕都無濟於事。
更何況,每個人都很公平地擁有一天24小時的時間。就算是鐵打的身體,過多的「斜槓」,非旦不足以讓自己賺更多錢,恐怕也只是讓斜槓者的健康「提早謝幕」而已。
當然,遇到百年難得一見的新冠疫情,為了不讓自己立刻餓肚子,趕緊找到一個收入來源,絕對是正確而恰當的做法。只不過在「救急」之後,每一位工作者都必須回過頭去,思考一下現有的工作內容,未來還有多少「高度被需要性」?
也就是說,不論是現在的工作,或是未來考慮轉行的工作,是否都能在「不受經濟景氣影響」之下,讓自的每月收入穩定、生活獲得一定的溫飽?符合此一標準,才是值得自己持續與堅持下去的工作。至於其他的「斜槓」,只不過是本業行有餘力之外的「錦上添花」,或是培養下一個「主業」的試水溫標的而已。
重點三、「只有錢,才能滾錢」。所以,你所從事的工作,還有你的投資,才是決定你未來財富多寡的重要關鍵。筆者比較相信,與其辛苦「斜槓」,不如靠投資幫忙「以錢賺錢」。
其中的理由,不只是因為「凡工作,都必須有時間與精力的付出」,還更在於:在各國全力噴撒現金之下,唯一能讓資產擴增的方式,就只有「繼續投資」一途。
特別是對於「未來收入有可能因為『後疫情時代』而改變與減少」的人來說,「投資」恐怕是唯一能夠讓收入減少,或是損失「填補」回來的方法之一。
當然,投資是要有方法的。假設一般大眾選錯標的,不但沒法將工作收入減損「賺」回來,還可能讓自己「越投資,資產越少」,提早落入社會的最底層。
儘管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各種「史上最大投資泡沫出現,市場將會再次出現金融海嘯」的論調,就從來沒有停過。但筆者卻更為堅信:唯有投資,才是決定一個人的未來,能否繼續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保障。
理由之一,是因為各國大量撒錢,且又拜金融市場的膨勃發展,讓大量的資金,沒有跑到一般消費品市場,進一步推升消費品的惡性通膨。也正因為金融市場的游資過多,想要讓金融資產持續保值或增值,就只有繼續投資才行。
以上的意思是說:如果一般大眾不繼續投資,將來,就只有等著自己的資產「貶值」的份。所以,筆者不認為現在金融投資市場「不是泡沫」。但問題是:現在不投資,未來資產肯定會貶值。
理由之二是,正因為這世界資金越來越多,泡沫絕對會「不斷出現」及「不斷修正」。所以,「海嘯」級的金融風暴不是不會出現,但投資人唯一能做的,不是遠離投資市場,而是做好長期投資的準備,定期定額的投資。因為,唯有定期定額投資,才有可能降低持有成本並產生獲利,不必擔心單一進場時點會「買到最高點」。
當然,以上「平均攤平本金、提高獲利」的前提是「選對標的」。也就是說,如果投資人只選擇單一股票,或是波動性極高的單一產業或國家,仍會因為「標的選擇錯誤」,而有極大的機率發生「賺不了什麼錢」的結局。
筆者認為,未來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工作或生活的人,不論是投資或工作,除非台灣出口業垮了,都要記住「外熱內凍」這個重要關鍵詞。這是因為以台灣為例,上市、櫃企業72%的營業額,是來自於海外。
在疫情持續維持警戒之下,一定會嚴重影響到內需的市場。其中衝擊最大的,當然是住宿餐飲、觀光休閒、藝術娛樂…等行業。儘管目前只是「減班休息的人數變多了」,不過,一旦三級警戒時間拉長,就會對求職市場造成更大的衝擊。
筆者認為,未來最適合就業,甚至是投資的產業,將會集中在後疫情時代,受影響最少,且未來具發展潛力的AI、半導體、5G等相關產業。以上相關產業,無論是共同基金或ETF都好,但卻極端不建議直接投資個股。
因為一來,投資個股所需要花的時間、精力更長。除非當事人本業工作太過輕鬆,上班時間還能夠看盤,且下班後一個人在家感覺太無聊;其次,根據筆者長期的觀察,就算個股研究得再精,投資人如果沒有牢靠的內線,或是每天固定看盤,也還是有選錯標的或買賣時點的問題。
所以,筆者比較建議一般大眾,直接投資以上幾大產業類基金或ETF。但,如果不懂得挑選產業或投資標的,筆者誠心建議投資人,就直接選擇整個市場的ETF就好。只是,千萬別去做什麼高槓桿操作的投資標的,像是正、反ETF,或甚至是近來台股相當熱門的「當沖」交易。
重點四、「互助才有人助」,無論大小,所有的「助人」行為,最後一定會回到個人身上。現階段,就算沒有失業或放無薪假,或是業績來源大幅縮減,每一個人多少也能感受到「廣積糧」的重要性。然而,許多個人及家庭,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而暫時沒了工作、失去經濟來源。
但這個社會上,也有不少人在此時,伸出溫暖的手,去協助這些有困難的人。例如有些房東,會主動願意降低或不收房客租金;有些人,則是透過捐款的方式,提供有需要的人,生活上最基本的溫飽。
當然,也許面對許多每天原本就在柴米油鹽,以及水電房租間爭扎的甘苦人,很多人總覺得幫助的心「有餘而力不足」。這個時候,就算手邊沒有多餘的閒錢「可以助人」的人,也可以把自己每日必須進行的消費行為,集中留給受疫情影響最慘重的店家。
這裡的「盡自己的力量勉力消費」,不只是因為店家的東西好吃,或是早已是排隊人氣名店,而是因為老闆及員工做生意認真、努力、童叟無欺、對環境友善,平日樂善號施,值得持續生存下去。
簡而言之,這個世界不屬於單一個人,而是由普羅大眾所共有。唯有眾人齊心協力互相幫助,這個社會才能繼續走得下去,每一個人也才有光明的未來。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在《聯合新聞網》刊登超過1星期的文章,將會轉貼在「個人部落格」中
相關新聞
橘世代、上班族 有專屬醫療保單方案
2023-05-29專家教你保/職場新鮮人 三招建立防護網
2023-05-29保險小百科/台灣保險密度高 平均保額不太夠
2023-05-29防疫險退場 醫療保障不可少
2023-05-29退休金算盤/月領2萬勞保年金 比率日增
2023-05-29《「我是有錢人」迷思704》小心「鋸箭法」,傷害了整個投資理財大計!
2023-05-25退休金算盤/定期定額買基金 享複利效果
2023-05-22保險新手 三原則建構防護網
2023-05-22刷卡消費 累計意外險保額
2023-05-22專家教你保/規劃利變型壽險 實現三贏
2023-05-22保險小百科/海域綜合保險 特定事故有賠
2023-05-22《「我是有錢人」迷思703》過度投保與過度醫療之下,民眾真的是「獲利良多」嗎?
2023-05-18專家教你保/小資族挑癌症險 四點不漏
2023-05-15保單借款 二種零接觸管道 快速辦理
2023-05-15保險小百科/投保寵物險 留意等待期
2023-05-15低利保單借款 幫你調頭寸
2023-05-15退休金算盤/精挑配息基金 穩定現金流
2023-05-08不同世代媽媽 投保有眉角
2023-05-08提前部署防癌險 轉嫁風險
2023-05-08專家教你保/醫療險混搭 強化高齡保障
2023-05-08保險小百科/保險年齡有誤 契約可能無效
2023-05-08《「我是有錢人」迷思702》美國財政部會與FED再度聯手QE嗎?
2023-05-04退休金算盤/定期定額投資 銀髮生活不打折
2023-05-02英式分紅保單 長照有保障
2023-05-02退休規劃 掌握二不三要
2023-05-02保險小百科/出國買旅平險 注意排除條款
2023-05-02專家教你保/女性寵自己 建構完整防護罩
2023-05-02《「我是有錢人」迷思701》退休了,自己的房子卻不適合住,該如何處理才最省錢、省事?
2023-04-27退休金算盤/理財「631法則」 穩健累積資本
2023-04-24理賠聯盟鏈2.0 便民再加分
2023-04-24理賠聯盟鏈2.0無紙化…二技術加持
2023-04-24專家教你保/房東、房客投保火險 有撇步
2023-04-24保險小百科/購買利變保單 搞懂回饋機制
2023-04-24《「我是有錢人」迷思700》AI趨勢狂潮之下,能「動手」及「有創意」的人才不會失業
2023-04-20終身型眼睛險 一歲就能保
2023-04-17專家教你保/保險金信託 強化資產防護網
2023-04-17保險小百科/投保定期壽險 低費率高保障
2023-04-17兒童醫療險 優選兩大組合
2023-04-17《「我是有錢人」迷思699》當世界越亂,美元反而會越強!
2023-04-13長期存股 籌孩子教育資金
2023-04-07教子女理財 善用三招
2023-04-07《「我是有錢人」迷思698》遠離三姑六婆式的建議,才是避免投資理財失誤的最大關鍵!
2023-04-06
熱門文章
退休金算盤/月領2萬勞保年金 比率日增
2023-05-29橘世代、上班族 有專屬醫療保單方案
2023-05-29《「我是有錢人」迷思704》小心「鋸箭法」,傷害了整個投資理財大計!
2023-05-25保險新手 三原則建構防護網
2023-05-22退休金算盤/定期定額買基金 享複利效果
2023-05-22專家教你保/規劃利變型壽險 實現三贏
2023-05-22保險小百科/台灣保險密度高 平均保額不太夠
2023-05-29《「我是有錢人」迷思703》過度投保與過度醫療之下,民眾真的是「獲利良多」嗎?
2023-05-18防疫險退場 醫療保障不可少
2023-05-29刷卡消費 累計意外險保額
2023-05-22專家教你保/職場新鮮人 三招建立防護網
2023-05-29退休金算盤/精挑配息基金 穩定現金流
2023-05-08保險小百科/海域綜合保險 特定事故有賠
2023-05-22退休金算盤/定期定額投資 銀髮生活不打折
2023-05-02專家教你保/醫療險混搭 強化高齡保障
2023-05-08英式分紅保單 長照有保障
2023-05-02專家教你保/小資族挑癌症險 四點不漏
2023-05-15《「我是有錢人」迷思702》美國財政部會與FED再度聯手QE嗎?
2023-05-04低利保單借款 幫你調頭寸
2023-05-15保險小百科/出國買旅平險 注意排除條款
2023-05-02退休規劃 掌握二不三要
2023-05-02不同世代媽媽 投保有眉角
2023-05-08提前部署防癌險 轉嫁風險
2023-05-08保險小百科/投保寵物險 留意等待期
2023-05-15保單借款 二種零接觸管道 快速辦理
2023-05-15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