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有錢人」迷思593》用實際數字,幫年年還本型終身壽險算個帳!
前一陣子,有媒體刊出一篇「保證利率保單成絕響」的新聞,裡面提到某一張市場上所銷售的「年年還本終身壽險」,訴求10年滿期之後,年化報酬率(IRR)可以達到1.8%以上。
這篇新聞裡有提到:「由於這是由壽險公司保證利率,且年年還本可作為退休金或現金流規劃」,去(2019)年到今(2020)年1月(停售效應遞延),二張保單共銷售437億元」。
此外,文章中還提及:「保單屬於『季節限定』商品,就是去年衝最後一波,今年就不再銷售,且再沒有『同款』,即已絕跡」,並且強調:「因為今年責任準備金利率已下調一碼(0.25百分點),所以保單預定利率下降,因泚年化報酬率自然比不上去年那張」。
因此,就有一位網友寫信給筆者,說她去年就是「遲疑了一下」,沒有買到新聞中所提到的保單。看到這新聞讓她覺得:如果有壽險公司,再推出類似的商品,似乎應該「趕緊去搶買才是」!
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將從兩個方向來進行分析。其一是「把這張當做短天期定存是否OK」?其二則是「把這張年年還本的保單,當做穩定退休金來源是否OK」?並且由筆者一位曾經擔任過壽險顧問的好朋友—心學堂執行長,也同時是一位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的陳敏莉,照著保單DM上的數字,用幾個Excel所試算出的圖表,幫所有讀者「解惑」。
首先講重點,儲蓄險仍劣於銀行定存。在這一點上,筆者的看法跟陳敏莉是相同的。儘管新聞中提到,這張終身還本型壽險第10年的IRR,有接近2%的水準,似乎看起來「優於銀行目前定存利息」。
但是且慢,身為「敏莉理財心學堂」粉絲專頁的版主陳敏莉,就實際以下圖一的比較,方便讓讀者能快速理解:把10年以上繳費期的保險當短年期儲蓄,是多麼差的一盤買賣?
在上圖一中,黃色曲線是保戶所繳的「累積保費」,綠色曲線則是保單在不同年度的「年度末解約金」,至於紅色曲線,則是將所繳保費,改存銀行定存利息1%之下的年終本利和。上圖一有一個很大的重點是:保戶投保後前幾年就解約,解約金遠遠低於總繳保費。
以上的意思就是:除非保戶在投保後的6年內,完全不動到這筆錢,否則,民眾還不如老老實實地,把錢放在銀行定存中,既能確保本金100%不會虧損,又能享有一定的利息收入。
其次,如果想把這張年年還本的保單,當做穩定退休金來源,對此,筆者的看法跟陳敏莉有所不同。陳敏莉認為這張還本壽險,具有以下2大功能—「年年還本」,以及「透過受益人安排贈與(生存金)或傳承(身故保險金)」。所以,如果「使用需求」高於「累積需求」時,又希望透過保單留一筆錢給家人的時候,透過這張年年還本終身壽險來打造現金流+資產傳承,是OK的。
但筆者的看法則是:從下圖二中就可以看出,40歲男性保戶要每年繳交高達41萬多元的保費,才能換取「依保額一定比例計算」的生存保險金。從第7年開始,每年生存金才能領5萬2000元(對,讀者沒看錯,就是年領5萬多元,換算成每月的金額,就只有4300多元而已),從第1到第6年,最低年領6300元,最高才年領3萬7800元。
也許單看上圖二,民眾對這種年年還本終身壽險的「提供退休現金流功能之差」,還不會有特別感覺。但如果筆者把「6年總繳保費」,與歷年所領生存保險金加總,也就是自保戶65歲退休之後,到保單契約截止的110歲這段期間的「總領生存保險金」繪成比較圖(請見下圖三),就會更加「印象深刻」了。
簡單來說,如果無法預期自己買了這張保單,還能存活50年以上(活到90歲以上的高壽),就根本別想把自己原本所繳的保費「100%回饋到自己身上」!
更何況,這張年年還本壽險雖然能提供穩定的現金流,但每年能領的金額卻與所繳保費,卻是「極度不相稱」!同樣以上圖二為例,能夠年繳41萬保費的人,照理說是財力「還算雄厚」之人。這樣的人所圖的穩定現金流,應該不只是一年區區5萬多元吧?
當然很多業務員及保戶都會說:就算被保險人生前,領不完所繳保費,全都可以在身後,讓保單的身故受益人,領回一筆「不用計入被保險人遺產」的保險金,以達到「資產傳承」的目的。
但保戶可別忘了:當身故保險金並不是用在自己身上,而是留給兒女子孫享用的,已經算是脫離了「所存的退休金,100%用在自己身上」的意義。更何況,如果保戶並沒有子女時,如此花大錢買一張「現金流」並不高的年年還本型終身壽險,恐怕是應該審慎思考的一件事。所以關於這一點,筆者非常讚同陳敏莉的看法—對於沒有資產移轉需求的民眾,該買的是年金險,而不是年年還本型壽險。
以上,是從「短年期儲蓄」及「穩定現金流」的角度,幫保戶用實際數字進行分析。對於「替代長天期儲蓄」工具之用,同時具有CFP身份的陳敏莉,卻仍舊覺得「並非那麼划算」。因為她認為從個人財務管理的角度來看,儲蓄險比較適合用於「保存資產」或「傳承資產」,而不適合用於「累積資產」。
陳敏莉進一步解釋,從財務規劃上來看,每個人首先都會面臨重病、重殘與死的太早的問題。這時候,民眾就要為來不及保護的自己與家人,用最低的保費,買到最高的保障。特別是當「風險發生了,但口袋裡沒什麼錢」的時候,民眾該買的是「純保障型」的保險,而不是保障金額不高的儲蓄險。
其次在「短期資金需求」方面,也完全不適合買「低保障、高保費」的儲蓄險。就像這一陣子,在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下,有的人面臨放無薪假或失業,除了部分能仰賴勞保的失業給付外,就只能靠平日存下的緊急預備金來應急。因為儲蓄險在投保的前幾年解約,會有相當高的解約金、保戶極有可能無法100%領回所繳保費,所以陳敏莉特別強調,緊急預備金就只能放在活儲或定存,也絕對不能用來購買儲蓄險。
至於一般理財大眾的「長期資金需求」,雖然可以購買儲蓄險,但陳敏莉也認為「長期資金需求」最好的籌措方式,應該是靠「長期投資」獲得,而不是年複利報酬率極低的儲蓄險。
「就算理財大眾不善於投資,購買長天期美國公債,年複利報酬率也有3%,比這張保單的長年期IRR還要高」,她說。因為,實際以40歲投保,且領到110歲仍生存為例,持續領生存金與祝壽保險金(為保險金額的2.55倍)70年下來的保單IRR,也才不過2.07%而已。
而陳敏莉所謂的「保全資產」意義是:不圖利息的高低,只要不會虧到本金即可。這個時候,可以用儲蓄險來「保全資產」。在她的想法中,當「個人資產規模夠大,且足夠退休之用」,很合適把高風險的股票資產獲利轉購還本型儲蓄險,或是保守族又高薪水的人,把部分薪水轉存還本型儲蓄險。否則,如果所累積的資產嚴重不足時,千萬別把購買儲蓄險,當做累積財富的工具才是。
陳敏莉也表示,任何儲蓄險的每年IRR都是不同的,特別是以這張保單為例,前5年的IRR根本就是「負值」(有關保單各年度IRR的算法,請見以下Box)。
Box、如何計算終身還本型壽險的IRR?首先,將DM中的「年繳保費」、「當年度領取的生存保險金」與「年度末保單現金價值」等數字,分別填入下圖四中的B欄、C欄與E欄。記得第一筆保費繳交的年期是0,而如果保戶要計算第10年的保單IRR,「年度末保單現金價值」數字,就只能列出第10年數字,並列入在年期10的欄位裡。
其次,在E13欄中,輸入「=IRR(E2:E12)」,就可自動算出IRR數值。
對於不會計算保單IRR,或是受限於商品DM上的資料不足,保戶無法算出每一保單年度的IRR時,陳敏莉在此提供理財民眾,一個很簡便的估算保單IRR方法是:一張保單的任何一年IRR,絕對不可能高於這張保單的預定利率(通常會寫在保單DM或保單條款裡,民眾可以請保險業務員提供正確資料)」。
她解釋其中的理由很簡單—因為保戶所繳的保費,不是全都拿去投資生利,而有一部分是用做支付業務員佣金與保險公司管銷成本之用,還有購買保障的費用(又稱為死亡保費)。所以可以這麼說:沒有宣告利率的壽險保單的預定利率,就是這張保單IRR的「天花板」,且持有保單年期越長才解約時,持有期間的IRR才會越接近保單的預定利率。 如果是利率變動型壽險,透過宣告利率有機會得到「宣告利率超過預定利率」時的回饋金。由於壽險結構中的高費用率,就算宣告利率一直維持跟DM相同,IRR也絕對不可能高於DM上的宣告利率。這兩年宣告利率還不斷下修,無論持有幾年,IRR 只會比期待中更差。
雖然保單的IRR,是保戶比較不同保單的重要標準。但陳敏莉也不忘建議想要買儲蓄險的民眾,不是先比哪一張儲蓄險的IRR最高,而應該要先了解自己的用錢或存錢需求為何?
也就是說,民眾一定要先評估自己的存錢需求,是為了「累積財富」或「定期擁有一筆現金流」?如果民眾是想要「累積財富」,就根本不適合買有「定期現金流」的「還本型終身壽險」;如果想要「定期擁有一筆現金流」時,民眾還必須注意還本的頻率與金額,是否與個人完全相符(例如將還本的生存保險金,用於每年全家出國旅遊費用,就不適合買「兩年或三年還本」的保單)。
此外,陳敏莉還要再一次提醒民眾:這筆買儲蓄險的錢,一定要是閒錢,而不是隨時有可能用到的錢。因為,儲蓄險在投保之初就解約,幾乎拿不回什麼保費。民眾一定要記得:紀律儲蓄、強迫儲蓄雖是件好事,但也要記得:不要把所有的儲蓄力都放在長期繳費的保險上,儲蓄工具要「分散」才是!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
《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在《聯合新聞網》刊登超過1星期的文章,將會轉貼在「個人部落格」中
相關新聞
退休理財 存錢存股當道
2021-03-02退休金算盤/股債靈活配置 養大退休金
2021-03-01體傷財損…都在車險國道增額保障理賠範圍
2021-03-01保險小百科/評估業者體質 盯資本適足率
2021-03-01超額責任險 自駕遊更安心
2021-03-01網路投保傷害險 CP值高
2021-03-01小叮嚀/估算收支負擔 決定分期長短
2021-02-27登錄享好康 看懂遊戲規則
2021-02-27刷卡繳學費 優惠大戲開打
2021-02-27《「我是有錢人」迷思607》「好享退」專案的基金績效,為何落後台股大盤及0050?
2021-02-25退休金算盤/滯外遭除戶籍 勞保年金可請領
2021-02-22保險小百科/業務推薦保單 檢視四大原則
2021-02-22年終獎金投保 三族群大不同
2021-02-22年終獎金三分法…把錢花在刀口上
2021-02-22專家教你保/後疫情時代 二險不可少
2021-02-22善用紅包 教孩子存圓夢金
2021-02-20保單投資分三階段 備妥孩子教育、醫療費
2021-02-20小叮嚀/做好財務規畫 補足家庭保障
2021-02-20《「我是有錢人」迷思606》理財問題環環相扣,不是單一商品就能解決!
2021-02-18小叮嚀/保障缺口 趕緊補足
2021-02-06資金三分法理財 讓年終增值
2021-02-06美元計價保單 聰明入手
2021-02-06我的退休金大計/投保存股買基金 拚千萬退休金
2021-02-05《「我是有錢人」迷思605》過年要除舊佈新,投資理財也要有新思維!
2021-02-04退休金算盤/創業當老闆 搞懂勞保勞退規定
2021-02-01保險小百科/運動抵保費 外溢保單夯
2021-02-01保單借款周轉 留意三重點
2021-02-01外幣型申貸利率高 儘量別用
2021-02-01專家教你保/定期壽險附加醫療 經濟實惠
2021-02-01外銀看比特幣 難取代黃金
2021-01-30押注另類資產 須訂離場策略
2021-01-30《「我是有錢人」迷思604》5G概念ETF正夯,我該怎麼選擇?
2021-01-28保戶資料變更 記得主動通知
2021-01-25保險小百科/壽險投保紀錄 公會提供查詢
2021-01-25專家教你保/職場新女性 兩類保險當後盾
2021-01-25保單健檢 五大族群別輕忽
2021-01-25退休金算盤/勞保投保三方式 勞工不吃虧
2021-01-25小叮嚀/留意四點 好康入袋
2021-01-23把優惠放大…先綁數位帳戶
2021-01-236%回饋新神卡 利誘網購族
2021-01-23《「我是有錢人」迷思603》投資人搶買溢價ETF?千萬母湯吶~
2021-01-21專家教你保/年終獎金投保 優選投資型
2021-01-18
熱門文章
《「我是有錢人」迷思607》「好享退」專案的基金績效,為何落後台股大盤及0050?
2021-02-25退休金算盤/股債靈活配置 養大退休金
2021-03-01退休理財 存錢存股當道
2021-03-02年終獎金投保 三族群大不同
2021-02-22退休金算盤/滯外遭除戶籍 勞保年金可請領
2021-02-22體傷財損…都在車險國道增額保障理賠範圍
2021-03-01超額責任險 自駕遊更安心
2021-03-01《「我是有錢人」迷思606》理財問題環環相扣,不是單一商品就能解決!
2021-02-18網路投保傷害險 CP值高
2021-03-01《「我是有錢人」迷思605》過年要除舊佈新,投資理財也要有新思維!
2021-02-04保險小百科/評估業者體質 盯資本適足率
2021-03-01我的退休金大計/投保存股買基金 拚千萬退休金
2021-02-05保單投資分三階段 備妥孩子教育、醫療費
2021-02-20專家教你保/後疫情時代 二險不可少
2021-02-22保險小百科/業務推薦保單 檢視四大原則
2021-02-22美元計價保單 聰明入手
2021-02-06小叮嚀/估算收支負擔 決定分期長短
2021-02-27刷卡繳學費 優惠大戲開打
2021-02-27登錄享好康 看懂遊戲規則
2021-02-27小叮嚀/做好財務規畫 補足家庭保障
2021-02-20年終獎金三分法…把錢花在刀口上
2021-02-22善用紅包 教孩子存圓夢金
2021-02-20資金三分法理財 讓年終增值
2021-02-06小叮嚀/保障缺口 趕緊補足
2021-02-06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