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有錢人」迷思717》殖利率飆升、業者大推債券類商品,你該投資哪種標的?

聯合新聞網 李雪雯
今年美國公債實質殖利率扶搖直上掀起市場狂瀾。(美聯社)

最近,投資圈裡談論最多的,除了高股息ETF之外,就屬債券市場裡的各類金融商品了。特別是由於美國聯準會(Fed)將維持更長時間的高利率,刺激10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連番大漲。

其中,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在4日盤中,一度攀抵4.884%,改寫2007年以來最高。30年期公債殖利率同樣徘徊在16年高點附近,稍早甚至一度衝破5%關卡。

不過,儘管因為美國債券殖利率來到相對高水準,造成美債價格的大幅波動、下跌(殖利率與債券價格成反比),但仍有投信業者分析,美債與高息ETF兩類基金的人氣超旺,主要是投資人對於高利息收益的殷切需求。且雖債券到期前價格都會有波動,但只要投資的企業債不違約,就有機會將整體債券收益率長期鎖在高水位。因此,截至9月25日當週為止,受益人數已連續24周持續增加,單周增加1.4萬人,推升今(2023)年以來受益人數成長390.7%,總計增加56.88萬人。此外,許多壽險法人在內的中長線資金在近期內,也仍然持續投入美債ETF基金。

根據統計,9月25日當週已發行受權單位數,增加最多的前十檔債券ETF基金中,就有超過半數是美國長天期公債ETF,其中,單周增加超過5萬張的包括統一美債20年、元大美債20年、國泰20年美債、中信高評級公司債等四檔。

另以投資人數最多的債券00679B為例,近期已來到第7次追加募集。最新募集額度才剛釋放到市場,就出現「掃貨式」的買盤,單單兩個交易日,就淨申購了41.1億元,力壓熱門00929的26.6億,以及00919的15.6億。

事實上,由於債券價格與殖利率走勢相反,殖利率的跳升,表示之前就買的投資人,目前恐怕都處於「慘賠」的狀態。以台股長天期債券ETF為例,元大美債20年(00679B)、國泰20年美債(00687B)、中信美債20年(00795B)、富邦美債20年等(00696B),如今也都創下2017年以來的最低價。投資人都在「哀號」,原以為今年以來進場,算是個漂亮「抄底」,沒想到,價格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當然,如果從「正面積極」的角度來看,表示債券的價格處於非常完美的「低價」(這正是許多金融業者的說法)。所以目前,全體金融市場投資人的焦點,便都擺在FED的利率何時「真正觸頂」,並開始降息。

然而,未來不論會升息或降息,恐怕連美國聯準會主席,都難說的準。只是投資人該進行的投資佈局,卻是片刻不得停歇。特別是由於債券擁有「相對股票較低風險」的特性,再加上現階段,又看到十年難得一見的高殖利率(代表價格處於相對低點),且美國投資等級債的收益率又超越5.5%,被許多金融機構及「專家」們,吹捧為「相對能享有穩健性及收益率的好時機」。因此,極力推薦投資散戶透過債券ETF組合基金,來進行較高殖利率債券的佈局

目前,各金融機構及媒體的建議,都是以「短天期債券(相關標的)」為主。理由是:短天期債券的殖利率較高,且投資人平日不但可以定期領取配息,未來還可以因為FED開始降息,而產生一定的「(投資)價差收益」。

例如有媒體引述美國避險基金大佬、Pershing Square執行長Bill Ackman的說法認為,資金投入30年期美國公債並不值得,因為天期太長,報酬會被通膨吃掉。「我們的經濟依然強勁,通膨率持續保持在3.5%、4%。我們基本上認為,買進 30 年期政府債券獲得的報酬並不足夠。

再像是有位「投資專家」,就引用股神巴菲特近來大買美國短債為例表示:「老巴和老馬說的送分題是『短債』,而買「長債」就是在賭抄底。結果現在(長債)不但沒漲,還破底了。

特別是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4日攀高至4.85%,續創2007年以來新高,國內美國長天期公債ETF淨值,也因此持續探底,不但多檔創下掛牌以來的新低價,也包辦今年以來績效最慘債券ETF的所有席次。反觀短天期公債ETF,因為殖利率倒掛而幾乎零風險,使得價格具有吸引力,成為聯準會維持升息下的受惠者。

但也有法人,則持不同的看法:目前美債20年指數殖利率已來到4.6%,雖然不比高股息ETF高。但是,由於美國公債向來,就被視為是無風險資產(由全球最強經濟體美國擔保,能在無風險狀態下穩穩領到債息),與股利會受到企業獲利狀況,以及股利政策的影響不同。因此該法人認為,美債ETF可以視殖利率高低「愈跌愈買」。

而除了風險幾近為0的美國公債外,也有專家大推投資等級債,或是收益率更高的金融債券標的。更有「專家」,依投資人的不同需求而建議:如果投資人想要賺價差,就應該買長天期美債;假設為了領配息,殖利率較低的美債,應該就不是首選。

事實上,單單是債券相關商品,就有債券(還有公債、主權債、公司債…之分,到期期間與信用評級也各不相同)、債券型基金或ETF之分。不但各有優、缺點,且都有適合的投資對象(請見下表)。

只是,當投資人的目的及需求不同時,如何選擇正確的標的,恐怕也是滿大的學問。例如筆者在實際接觸投資人時卻發現:投資人會比較傷腦筋的問題有二,其一是「選哪一種債券型金融商品」?其二是「期間選多長的標的」?

對此,政大財務管理系教授周冠男就不忘提醒投資人,投資短天期美債相關標的,會有以下兩大問題:首先,就是因為它是以美元計價,所以,投資人一定會有匯兌的風險。

其次,他表示,短天期債券標的的殖利率,目前看來雖然很高,未來一但降息,投資人既可以領利息,又可以賺到資本利得(如果是1年期的零息債券,當利率下跌1%時,債券價格只會上漲1%;如果是2年期的零息債券,當利率下跌1%時,債券價格只會上漲2%。但他認為,投資人多數就只看投資樂觀〔賺錢〕的那一面)。但是,未來假設再升息呢?沒人可以正確預測,FED是否一定會降息?

所以,筆者綜合了幾位專家及業者,歸納整理出來幾個選擇債券投資標的的重要方向,供有興趣的讀者們參考:

挑選重點一、海外(美國)標的優於國內,但要注意匯兌風險。周冠男建議國外債券標的值得買的原因,一是標的眾多,二是因為屬於海外投資,基本上有670萬元的免稅額,等於投入債券資金要超過1.3億元以上,海外投資收益才有可能被課到稅。

挑選重點二、投資期間必須與投資人資金需求期間相匹配。目前,多數投資人在媒體上,所看到的債券標的投資建議,全都是以「短天期美債」為主。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投資人購買債券的「目的」,決定了投資人該買多久到期?以及什麼標的?

舉例來說,如果原本就是短天期美元定存族,是可以考慮一到三年期的短天期美債,優先選擇殖利率最高的即可(當然,一定要是投資等級高的,以免投資風險太高)。

但是,對於已經退休、希望定期領取配息,以做為退休後生活費的民眾來說,該買的應該是長天期(至少15、20年以上)的債券(最好是被稱為無風險投資工具的美國公債,或是投資等級AAA的投資等級公司債),而不是短天期債券,或是沒有到期期限的債券型基金或ETF。

筆者所持的最主要理由就是:不論是債券型基金或ETF,每期配息都無法固定;且就算是殖利率最高的短天期債券,一旦未來FED降息,雖然投資人可有資本利得可賺,但到期後,投資人恐怕拿不到跟原本一樣高的配息,完全無法照顧到未來,可能長達20或30年的退休生活。

且因為可能有利率上升的風險,周冠男教授也完全不建議,投資人將所有資金,全都投入短債;或是將長債,全部換成短債。「因為如果是長期資金需求,卻買了短債,未來到期後假設利率走低,就可能再也買不到殖利率更高的標的。對於已經退休的人來說,我建議是買長債(非指10年期公債,也包括更長天期的公債),而非現在殖利率更高的短債」,他說。

挑選重點三、以「資產配置」角度,選擇無到期日的債券基金與ETF,達到「進可攻(萬一股市大跌時,債券反而有一定的息收,或價格不致於同步、同幅度下跌)」、「退可守(有配息可賺)」的終極目標。

挑選重點四、投資人的風險屬性、配息高低及對標的的掌控力,決定投資債券標的。周冠男認為,債券ETF優於美國公債等單一債券,因為標的更為分散。

但他也不忘提醒,很多債券ETF混進了公司債在其中(因為只要信評BBB以上,就屬投資等級債),以提高其配息率。所以,標的可能包括美國公債以外的標的,而當利率走升時,風險也會上升。

除此之外,過去由於單一債券,都有較高最低申購門檻的限制,使得一般大眾若想投資債券,就只能選擇門檻較低的債券型基金或ETF。但是現在,單一債券的申購與投資,已有「(小額)零售普及化」的趨勢。

一位金融業者就直言,不論基金或ETF,投資人就只知top 10的標的而已,並不知道基金到底買了哪些其他債券?但如果投資人直接買單一債券,就可以完全掌控及確定,自己固定益收益部位的風險及收益。

他進一步解釋,這是因為基金及ETF在同類商品競爭之下,投資人主要是看「配息率」及「報酬率(YTM)」。所以,為了拉高這兩項的數字、獲得投資人的青睞,就算是基金或ETF只買「投資等級」的標的(只可買信評AAA、AA、A及BBB的債券),也只會多買配息及收益率更高的BBB債券,而不會買風險最低,但收益率較低的AAA標的(同一天期美國公債、AAA、AA及BBB等級公司債的殖利率水準請見下圖)。

圖、現階段,同一天期美國公債、AAA、AA及BBB等級公司債的殖利率水準:

所以,他建議希望求取比美國公債收益率更高,但風險相對可控(較低)的投資人,或許可以考慮直接透過券商複委託,或是銀行信託管道,直接購買AAA級或AA級的單一公司債。

挑選重點五、若投資人單純想賺價差時,需優先考量費用及門檻。一位金控旗下透過複委託銷售債券的券商業者,就以自家的規定為例表示,該公司網路下單最低門檻雖然只需要2000美金,但可交易公司債券種類少,且手收(手續費)較貴(她特別提醒投資人注意的是:所有報價都已含手收,但很多業務員都會說「沒有手收」。但事實上,手收都是內含在債券報價之中,只是投資人通常沒有什麼感覺而已)。

但另一位也銷售國外債券的銀行業者則不忘解釋,不同銷售通路的債券報價,與該集團的整體銷售策略密切相關。他舉例指出,某檔債券的國外上手,若報給國內複委託券商是98元,該券商再報給客戶的買價,可能是100元;但另一家銀行,向這家債券銷售「上手」購買同一債券時,買價可能就會變成98.05(因為券商還要再賺一手)。

只不過,其再提供給客戶的報價,可能是100.05,也可能因為競爭因素,變成100元或99.5元也說不一定。也就是說,提供給最終客戶的報價是高、是低,還得看各家金融業者的「銷售策略」而定。

至於為何電子交易平台的券源較少?這位業者表示,由於銷售機構透過電子交易平台銷售的目的,是為了「大眾化」,也就是以「較為容易promote」的標的(債券)為主。為了吸引散戶交易起見,電子交易平台的交易門檻,都會設得非常低(理由是:實務上,不太可能有交易門檻百萬元的客戶,直接在網路上下單)。也就是說,在交e化之下,目前國外債券的交易面額,已經切到非常小了。

他以美國市場為例指出,債券最低交易門檻,最低可以是1000-2000美元(美國公債甚至最低可到1美元即可交易,但台積電最低,仍需要20萬美元才行,其他蘋果、IBM等,可以低到1000-2000元),台灣理論上也可如此。只不過,債券交易總有一些成本存在,假設最低交易門檻太低,金融機構每賣一張券所賺的錢,恐怕會不敷成本。

看到這裡,投資人也許會心生疑問:如果各家金融機構及通路的報價不一,投資人應該自行去各金融機構或通路「比價」嗎?一位業者就表示,對於金融機構來說,電子交易系統都是具有「輔助交易員」的功能。也就是在交易員、理專向客戶解說之後,再由客戶直接透過網路或APP下單交易。

只是他也同時強調,由於每一家電子交易系統上,債券的基本資料顯示內容並未統一。例如「APPL、4%、2028」是指蘋果公司發行, 2028年到期、票面利率4%的某檔債券。

其中,4%及2028這兩個數字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蘋果公司所發行的債券,有不同年期到期的標的,且就算同一年期,也有不同票面利率的標的。但有的金融機構所刊登的債券資訊,只有顯示發行公司及到期日,不但沒有票面利率資料,也沒有該債券國際流通的ISIN代碼供確認。「正由於同一公司、同一到期日的債券標的不只一檔,票面利率也都不同,投資人根本難以進行同一債券,在不同銷售機構的買價比較」,他說。

最後總的來說,根據以上選擇方向所做的歸納整理,筆者比較傾向建議投資人:若要固定領息,可適度拉長債券天期(且必須與資金需求期間相匹配)。且至少持有到期時,投資人在領息之外,也還能「保本」。

假設投資人想要賺價差,個人當然建議可買短債,較有機會賺到資本利得。但是,筆者不太認同,債券可以像股票投資一樣,有「抄底」這件事。所以,所謂的「搶短債」,個人認為應該是指「原本要放定存的錢」,而不是原本就要進行中、長期規劃的資金。

至於以「資產配置」為前提,所進行的債券部位投資,由於沒有「一定到期日」的考慮。所以,投資人要選擇哪一種標的,則要視其對風險的承受度及資金多少而定。

此外,務必請投資人牢記「資產配置」的概念—不要將個人所有資產,全部單押在債券,或單一標的上,而是選擇不同天期的優質投資等級債券,或是可以充份分散風險的基金或ETF。如果投資人風險承受度低,請儘量選擇價格波動不大但風險也較低的標的(例如投資在信評等級A以上佔比較高的一籃子不同天期債券)。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在《聯合新聞網》刊登超過1星期的文章,將會轉貼在個人部落格中

殖利率 公債 高股息 美國聯準會 債券 李雪雯 ETF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