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有錢人」迷思697》SVB的倒閉,再一次提醒投資人「風險分散」的重要性!
最近兩週,全球金融市場又經歷了一次驚心動魄的金融危機與風波。因為在短短兩、三週之內,美國加密貨幣友好銀行Silvergate Bank及Signature Bank陸續倒閉,矽谷銀行(SVB)因流動性不足遭接管,至於弊案及虧損不斷、股價大幅崩跌的瑞士信貸銀行(CS),則在瑞士政府快速出手下,賣給競爭者—瑞士銀行。
不可免俗地,凡是有這類金融機構發生危機與倒的的新聞,就有不少投資人突然開始四處詢問及關心自己的投資標的,是否會受到影響?然而筆者認為,如果投資人每次遇到金融機構出問題時,就只是在新聞曝光後,心情跟著緊張個幾天,然後就一副「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也不會想嚐試修正自己錯誤的投資模式。那麼,不論是這次的SVB,或其他類似事件中,投資人得到的教訓,恐怕就是「什麼教訓都沒有」了。
先不談問題複雜、大到不能倒的瑞士信貸銀行,關於SVB的倒閉,到底給投資人什麼樣的重大「教訓」呢?目前多數專家所歸納的原因,不外乎是「天不時、地不利與人不和」等因素。
包括了聯準會(Fed)貨幣政策大轉向、矽谷銀行往來客戶多是新創等這波升息下較易受傷的族群、幣圈泡沬、美債價格低落和市場信心低迷造成擠兌風暴。如果不是這些因子交相混雜後一併發生,任何單一因素其實都不至於讓SVB「突然暴斃」。
而以上這些因子,最後都全指向了「SVB的倒閉是『各國央行對抗通膨鬥爭中,備受矚目的犧牲品』」,也就是FED暴力升息所致。
因為,當利率一升,銀行手中的債券價格就下跌。且當客戶開始從銀行中提領存款,銀行勢必被迫「賤賣資產」。特別是當FED連續快速升息之後,銀行等於是每分每刻都在賠錢。
所以,就有「美國十年期國債『根本不安全』」的說法出現。特別是它近兩年來的波動率非常之高,且儘管美國公債是低違約率的高評級債券,但「不會違約」,並不代表「不會虧錢」。
當然,也有人形容這次SVB倒閉是「非戰之罪」,並非投資科技失策,而是投資美國政府債券。所以,還有立委在立法院提出質詢,擔心我國央行大量持有美債的穩定性。甚至,更有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就在臉書發文分享他的投資心得之一就是「千萬不要投資政府公債」,特別是財務負債累累的美國政府公債。
但筆者認為,假設投資大眾沒能從這次SVB倒閉事件中,學得正確的投資理財教訓,而只是接受片面的資訊內容,將理由完全歸究於FED升息及購買美國公債上,那麼,就會如同知名外資分析師、現為美商科克蘭資本董事長楊應超「銀行倒閉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歷史總會重複」所言一樣,沒有學得任何「教訓」的投資人,恐怕就只會面臨「一錯再錯」的下場。
可以這麼說,整起SVB事件的重點,根本不是「美國十年期公債不安全」,一切都是「資產配置」上的錯誤(也就是過於集中、未分散風險),才造成SVB的倒閉。
可以這麼說,除了美國的跨行轉帳上限是100萬美元,導致曾獲得最佳銀行獎將的SVB,在短短48小時內,被提領走1.2兆美元,不是任何一家金融機構能夠承受得了的原因外,SVB還真的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別人。
首先,就是SVB的客戶過度集中。根據專家的分析,身為一家專業貸款銀行的SVB,其存款幾乎都來自早期的科技公司。然而,由於FED的縮表(QT),不但降低金融體系的貨幣供給,也使其存款大幅流失。
據了解,是一般的商業銀行,除了企業大戶,也會有個人散戶,資金來源除了存款,還有企業戶的應收或應付帳款等其他項目。但是,SVB的客戶組成非常集中,多數是以新創公司為主的企業大戶,且資金來源絕大多數都是存款。所以,當企業戶在短時間內集中提領存款時,銀行不但會面臨現金短缺的困境,且又無法可解。
特別是自2019年起,FED開始進行量化寬鬆,利率持續降低至趨近於。此時過多美元的其中一個去向,就是風險投資的投資創業者。根據Angry Capital Ventures統計,2019年第四季至2021年第四季,兩年間SVB的存款從610億美金,來到1890億美金(翻了三倍)。
其次,SVB資金用途非常單一。儘管SVB收到大量存款,但是,由於FED的量化寬鬆政策,SVB的客戶手裡有錢到不需要跟銀行借貸。於是,有了第二步—轉投資。
但,SVB並沒有將大部分的存款資金「貸放」出去,而是擺在期限較長的美國國債,以及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上。媒體報導SVB認為,投資必有風險,但是債券(特別是極具信用的美國國債)反而是最安全的投資標的。
據了解,SVB所投資的債券,幾乎集中在收益率更高,且到期日還長達10年的美國公債上。但是,當美國聯準會2022年急速升息後,美債殖利率大幅彈升、價格重挫,銀行持有大量的美債部位便出現鉅額損失又變現不易。
再者,就是SVB的風險控管意識非常薄弱。雖然因為貸放金額,無法像存款一樣大幅增加,SVB選擇將資金,擺放在獲利較高,且認為是最安全的美國公債上。
但至關重要的是,SVB卻沒有對沖這些資產的存續期風險。換句話說,SVB進行了此類投資,但未能對自己在升息時,可能遭受的任何損失「預做規劃及處理」。由此,便導致了其負債(存款)和資產的「期限不匹配」風險。
一般來說,商業銀行不會將投資部位大量配置於長期債券,然而,在疫情期間,Fed採取貨幣寬鬆政策(QE),給予美債價格支持,使長債吸引力大增,商業銀行便將大把資金挹注在長期國債,直到2022年美國進入升息循環時,這些銀行過去所持有的美債價格,便開始大跌。
所以,SVB所犯的最嚴重錯誤,就是銀行本身的資產負債表「嚴重配置」。且其根本不了解,也更無視於自己的風險有哪些?所以,當FED開始升息之後,SVB大部分的投資,都在持續虧錢。再加上自去年底開始,矽谷出現了一波波的裁員潮,公司CEO紛紛出來表示,要做好過冬的準備。也就是說,創業公司得開始燒自己的存款。
再加上創業公司一聽到自己存錢的SVB有虧損危機,自己又需要仰賴存款過冬,肯定會以最快的速度把錢轉出矽谷銀行。於是,大規模的擠兌行為便發生了,僅3月8日一天就出現420億美金的取款申請,遠超過SVB手上有的現金100多億。
因此,當聯準會提高利率,SVB的客戶開始撤資時,該銀行被迫以巨額虧損出售債券。這些損失最終與該銀行的股本相等,最終導致了其倒閉。
所以,SVB倒閉對一般投資大眾來說,最好的教訓及警惕恐怕就是:「確實做好風險分散」的動作。就像華爾街知名分析師楊應超,再三建議投資人的話:「銀行倒閉機會雖然很小,但是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所以資金最好分散放在4-5個銀行。股票也是,個股投資不應超過資產的5%,因此建議買ETF,因為這樣風險可以分散到幾十支甚至上百支股票。且除股票外,最好分散到債券、現金、房地產、甚至像黃金等商品,這樣就不會隨股市起伏帶來太大影響」。在此同時,筆者還更強烈建議,這裡所指的「風險分散」,不單是標的(種類)的分散,還要同時注意「期間」及「地區(匯率)」風險才是!
假使每一位投資人,平日都有做好「儘量分散投資風險」的正確做法,也針對短、中、長期的資金需求,找到最適配的投資標的,相信除了地球毀滅的訊息外,其他任何金融市場的大幅波動,應該都不致於「撼動」到投資人一分一毫的心情。甚至,還能夠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的境界呢。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在《聯合新聞網》刊登超過1星期的文章,將會轉貼在個人部落格中。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