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必修學 打造你的黃金比例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德盛安聯產品首席陳柏基】

最近訴求「黃金比例」的檸檬綠茶掀起排隊風潮,聽同事說,所謂「黃金比例」就是店家調配出最適合的冰塊與甜度比例,這種人氣飲料平均日銷七萬杯,甚至帶動檸檬價格上漲。

黃金比例的飲料聽來新鮮,不過,黃金比例(1.618)這個數學領域的專有名詞,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活用於視覺上;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更以「神聖比例」形容黃金比例是最完美的比例。

黃金比例常在自然界出現(如花瓣數量按黃金比例呈現),在音樂、建築、藝術作品中也不乏代表作:米勒的「拾穗」,人物的安排每二線段長相除都是1.618;達文西更是黃金比例奉行者,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按黃金比例構圖。此外,古埃及金字塔、巴黎艾菲爾鐵塔、希臘雅典帕德嫩神廟,也都按黃金比例打造。

在投資領域,也有主導成功的「黃金比例」:美國學者布林森(Gray Brinson)研究發現,全美近百家大型退休基金長期獲利,有91.5%都要歸功於資產配置,而資產配置,就是找出投資組合裡股債配置的「黃金比例」。

投資往往靠組合決勝,這是布林森的發現;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股債黃金比,則是投資必修課程。但可惜的是,投資配置並沒有1.618這類公式套用,就像黃金比例飲料,對我來說,可能放20分鐘冰融化再喝最對味;但對不愛喝甜的人,或許得減一分糖才最好。投資也是,資產配置只有適不適合,沒有完美比例,積極型與保守型投資人,就像吃重鹹跟口味清淡的兩端,有人適合多糖少冰,有人必須少冰去糖。

投資組合裡的冰、糖配置,就是找出風險與報酬的平衡點。資產配置的黃金比例,就是讓你覺得冒了值得冒的險,但又帶來相對滿意的總回報。在執行上,還有兩個大原則:確認投資前景無虞,並選擇低或負相關性的資產,才有配置效果,以符合趨勢的債券資產作為核心,再花心力挑選股票,仍是配置的不變原則。

大原則如此,作法則像喝飲料一樣。就像茶飲店找出多數人最滿意的黃金比例後,你再根據自己口味做微調;投資上,也有找出最大公約數的產品,比如說按投資主題挑選的組合基金,或是做好股債配置的平衡基金,或是能在多元券種找機會的全球債基金,這些都可當成黃金比例的基底,有了基底,再隨個人偏好多加一些糖、少放一些冰。飲料能這樣喝,投資何嘗不能?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