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新基金 留意閉鎖期

聯合新聞網

【經濟日報╱記者簡威瑟/台北報導】

朱岳中近期新書《為什麼別人選的基金總是賺?》,富蘭克林華美投信投資研究部資深經理王銘祥針對基金「閉鎖期」指出,不少投資人都知道,新成立的基金有所謂的閉鎖期,一般來說,大約是1至3個月不等,但並不知閉鎖期的用意何在。

王銘祥表示,新基金與新上市的股票不同,新股初上市之時,由於公司散布在外的籌碼不多,籌碼結構較穩定,又因為沒有漲跌幅限制,通常被市場寄予「蜜月期」的厚望;不過,新基金成立初始,由於經理人手上資金不太可能瞬間進場布局完成,而且建立基礎部位時,必須避免受投資人贖回影響,因此,反而會在規定的時間內禁止投資人贖回。

王銘祥說,特別像一些投資於海外市場的基金,不但匯出時間長,也要配合主管機關要求進行匯率避險,所需要的時間本來就比較長,若是在此過程中還要面對贖回,將會增加作業困難,所以閉鎖期有其存在道理。

不過,要養大1檔基金並非易事,在市場上,反而容易看到一些基金在閉鎖期過了之後,出現大規模的贖回潮,導致投資人對新基金信心愈來愈低;一名投信高層不諱言指出,要改變新基金一過閉鎖期就面臨贖回壓力的情況,必須要投資人、業者、代銷機構等一起配合改變,將觀念導正後,基金市場會更健康。

像是投信業者發行基金,幾乎各家都追求成立規模要「漂亮」,這樣一來,代銷機構受到業績的壓力影響,就容易請大客戶暫時將原有基金的資金轉進新基金,待閉鎖期結束再贖回,這就是俗稱的「捧場錢」。如果投信不要只為了做大資產管理規模而一直推新基金,配合代銷機構觀念改變,就會減少新基金充斥捧場錢的疑慮。

再來,投資人的觀念也要改變,每位投資人都知道投資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卻常以不理性態度看待基金投資,像是當基金過了閉鎖期之後,只要績效表現突出,投資人就一窩蜂地贖回,完全忽略基金本是中長期投資工具。當然,此一現象也變相逼迫經理人在閉鎖期內「不要操作太突出」,以免馬上面臨龐大贖回潮。

整體而言,若投資人、投信、代銷機構3方面能改變現行作法與心態,新基金規模就不易劇烈震盪。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