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易欣 紀律投資不怕海嘯
【經濟日報╱記者 高佳菁】
身為國內投信第1檔海外債券基金操盤人,目前同時也是復華南非傘型基金經理人及復華投信債券投資策略長的吳易欣,他的投資哲學不是「報酬至上」,而是像他欣賞的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一樣,強調穩健、風險與報酬並重。
也因為秉持這樣的理念,讓他在2009年金融海嘯發時那一年,榮獲第12屆金鑽獎海外債券基金3年期獎的殊榮。
在基金操盤生涯過程中,讓吳易欣印象深刻是在2003年美國擺脫景氣衰退宣布升息時,因公債殖利率反彈,基金規模遭大幅贖回,那次的經驗讓他深刻體會,投資組合維持良好流動性也是在平時要注意的重要課題。另外,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當時因風險控制得宜,適時把投資部位全部轉進公債,因此,即使2008年各金融市場行情重挫,他操盤的基金仍維持正報酬,績效也名列當年前茅。
吳易欣投身業界逾10年,大多從事債券交易,在操盤過程中,非常重視穩定性及投資過程,這與許多人在意結果賺多少,但卻忽略過程以及投資紀律,大不相同。
吳易欣說,投資要能獲利就看兩件事,一是預測未來市場對或錯的勝率,二是如何掌控投資報酬上下檔幅度,也正是一般基金經理人每天在做的事。自從金融海嘯過後,全球經濟景氣循環變短,在不確定性因素增加之下,金融市場行情變動更大,投資就得更重視紀律與過程,若只憑市場情緒或資金流向等現象解讀,容易追高殺低,到頭來容易一場空,若能有良好的投資紀律、心中有一把尺,相對更能提高投資勝率。
吳易欣指出,股市上下波動幅度比債券市場明顯,美股等市場漲跌幅更無限制,因此上下檔空間非常大,有時一次大漲就能彌補先前連跌頹勢,反之一次重挫,也可能翻轉多頭格局。不過,債市卻比較難,因此對債券基金經理人來說,每個標的都要非常注意它的風險及報酬。如何兼顧投資商品的長期與短期利益也很重要,就如同公司的營運長(CEO)角色,不能只重長期策略,但短期讓公司虧損太多,大到難以承擔也不對,應兼顧好風險控管。在操盤上,除了重視結果、過程,吳易欣也很注重淨值波動不能太大與流動性,穩定性一定要夠,也才能確保投管好投資人交付的每一分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