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部落格/金融變種病毒 要靠特效藥
【聯合報╱德盛安聯PIMCO債券產品首席陳柏基】
「你有沒有注意到,這幾年感冒病毒好強。」朋友Euro前陣子重感冒,那天他戴著口罩現身在幾個好友的聚會,一邊擤鼻涕一邊問我們,這才想到,對耶,這幾年身邊總是聽到有人感冒,不是生病時間拖很長,要看好幾次醫生才治得好;就是像狂風暴雨,發燒、頭疼、喉嚨發炎外加腰痠背痛什麼都來。
最近一篇傳染病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2009年爆發的H1N1新型流感疫情估計在全球奪走近30萬條人命,這是經過實驗室檢驗確認死亡個案數量的大約15倍,這個數據讓我嚇了一跳。
Euro告訴我們,現在病毒越來越頑強,有時看一次醫生沒用,只能回頭再請醫師加強藥效,不然只好換家診所看病。
突然發現Euro的困擾很像現在許多投資人的煩惱。老一輩的人對付感冒,躲在棉被裡出一身汗就好,但現在感冒病毒不停變種,打針吃藥效果不大,沒治好還有致命危險。
金融市場似乎也面臨相同困境。2008年金融海嘯後,市場就在去槓桿、各種債務跟救市措施間擺盪。如果把金融風暴形容成病症,以前治病,透過傳統的貨幣政策就能止穩,但現在似乎起不了大作用。因為造成風暴的原因遠比以前複雜,就像面對新型態變種病毒,傳統療法已經使不上力。
歐洲跟中國近日同時降息,採取寬鬆貨幣政策。降息是傳統的貨幣政策,但是我認為療效有限,沒辦法為經濟帶來太大幫助,甚至英國再一輪的量化寬鬆措施,也由於施打太多次,病毒已有抗藥的情形。
如果說,歐債危機是變種的新型流感H1N1,那麼,需要的藥方不是降息,而是緊密的財政聯盟及債務共同負擔。治病這種事除了要對症下藥外,還要把握治療黃金期,不能拖到最後一刻,否則到時候即使實施非傳統政策,也不會有極大的邊際效用。
我認為不只歐洲,就連美國終究也得端出更強的藥方,才能解決問題。這是市場的普遍期待,就像近期久病成良醫的Euro一樣,在嘗試過各種方法及療程後,對於吃什麼藥治什麼病心中也有點譜,大概知道怎樣吃藥能恢復健康。
身為朋友,我祝福Euro趕快脫離病痛的折磨,對於投資人,我會建議做好萬全準備,在投資組合裡精選高品質、高成長的投資標的,提前為未來金融市場恢復秩序的那一天做足準備。
既然講到吃藥,不能不提副作用。其實現在很多藥的療效,是從副作用發現的,比如說現在很流行用來治療禿頭的藥,據說原本是用來治療攝護腺肥大,卻發生長頭髮的副作用,後來成為生髮用藥,這類用藥後出現的副作用,反而成為某些病症的專用藥,心臟病藥也有類似的狀況,例子不勝枚舉。
副作用可能令人困擾,但對需要的人來說卻是機會。就像金融市場,在歐美擴大寬鬆貨幣政策後,加上美國熱浪來襲,導致軟商品價格大幅飆漲的「副作用」,過去一個月,玉米價格飆漲近四成,黃豆跟小麥也有三成以上的驚人漲幅。
投資環境變了,投資行為理應跟著改變,在這個多變的年代裡,生病下藥要與時俱進,生病不能兒戲,也不能病急亂投醫,拿到藥方後更要深思熟慮。
還有一點,看病大家喜歡找名醫,倒不是說名醫多神,而是名醫通常經驗豐富,有一套因應各種病症做出正確決策的能力,這一點,是我最後給Euro跟投資人的建議。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