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基金/產業基金 前景差就認賠吧
【經濟日報╱記者 張瀞文】
雖然產業型基金有時可以創造不錯的報酬率,但抓錯景氣循環可能就會大虧損。理財作家認為,投資產業型基金時,要看個人的風險承受度。如果該產業前景不佳,投資人資金又不夠多,寧可認賠出場。
近2年來,歐債問題不時困擾全球金融市場,投資人趨於保守,今年以來,這個現象更是明顯,資金除了流向波動較低的債券型基金以外,也聚集防禦型基金,像是公用事業、醫療生技等基金。
相反的,景氣循環色彩較濃厚的產業型基金,今年以來表現非常不理想,像是黃金基金、礦業基金、能源基金等。由於這些基金在大多頭時期表現優異,當時也吸引不少台灣投資人進場,因此投資人如果來不及在高檔時獲利了結,現在就會慘遭套牢。
《基金贏家100招》等理財暢銷書作者趙靖宇指出,投資人如果沒有太多投資經驗,其實不建議直接投資產業型基金,畢竟每個產業的循環周期不一樣,投資人如果沒有清楚掌握,就很容易住套房,而且可能要花較久的時間才能解套。
對於長住套房的投資人,趙靖宇建議,投資人要先評估該產業的前景。以資源基金來說,如果全球經濟趨緩,尤其是投資人對中國有經濟硬著陸的憂慮,會降低對原物料的需求,資源類股短期內就很難有表現。
除了評估前景以外,投資人也要考慮自己的口袋夠不夠深。趙靖宇說,如果投資人的資金很充裕,可以長期定期定額,又可以忍受波動,就可以繼續持有,但占投資組合的比重不宜太高。
然而,如果該產業的前景不佳,投資人的資金又不夠,趙靖宇說,一定要停損,認賠殺出後,再投入其他較有前景的市場,不要因為不甘心而跟自己的錢過不去。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