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定額+分散避險 時間種出金錢
【聯合晚報╱富達市場資訊總監 吳玉慈】
最近讓市場反反覆覆、漲漲跌跌的原因,想必讓許多投資人擔心、厭煩,甚至無助。投資人或許也很困惑,因為市場上有太多矛盾的說法,有的分析師宣稱「股票已死」,有的觀察家則力陳「股票與債券相比極其便宜」。有些人認為全球經濟不穩定,投資人應該把資金泊在債券這個避風港,但又有人卻提醒亞洲投資者要注意物價的威脅,股票向來是抵禦通貨膨脹的最好對策。
你需每天、每周獲利?
儘管全球金融市場最近波動頻率變高,分析和建議也莫衷一是,但是至少較去年夏天的情況改善,去年夏天每天3%至5%漲跌、幾乎習以為常的局面,如今已不復見,相對來說,目前的波動還算正常,顯示投資者已經可以消化近期各種新聞及事件等變數,也證明在過去一年,許多國家已經大幅改善本身財務,例如美國房地產價格已經回穩並且有復甦跡象,歐洲已經正視歐元區內債務問題,而中國的通貨膨脹壓力也漸趨紓緩,為政府實施宏觀調控創造空間。
當然,目前的發展並未使得投資變得容易,尤其是如果投資人希望能像專業的對沖基金經理人一樣,能夠長期地、連綿不絕的從短線交易中獲利——而這裡所指的短線,可能是一周或是一天。大多數投資人不妨問問自己:我有時間限制嗎?我真的需要每周和每個月都有利潤嗎?投資是我現在唯一的收入來源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恭喜你,你可以擺脫一些投資的壓力,比較從容的決定如何把資金分配。
著眼回報也重視風險
許多人渴望能獲得像專業投資者可以達到的回報。殊不知當前的經濟和市場環境,即使對頂尖的職業投資者而言,仍是不小的挑戰。相對於只著眼回報的普通投資者,專業投資者必須監控投資組合中的整體風險。這也是一般投資人和專業投資者間最大的區別。風險指的不僅是每檔證券的潛在不利因素,還包括整個投資組合的風險,或所有證券和資產類別在同一市場的漲跌方向與幅度。如果漲跌方向與幅度迴異,整體的風險便降低。
歷史顯示債券、股票和大宗商品,三者價格往往在同一環境中朝不同的方向移動。而各個股票之間或個別債券之間,價格的互動關係也可能大相逕庭。這就是專業投資者分散其投資組合的原因。當前的環境,給了投資人更多的理由,必須實行分散投資,因為市場表現不是僅依循自然經濟動力,更是受政策和政治驅動,可能的變數太多,很難預測未來走向。例如,現在希臘可能退出歐元區,但它如何退出?是一個有秩序的過程嗎?如果退出,代表歐元區將因此崩解嗎?抑或剛剛相反,反而會促進歐元區國家的財政聯盟,強化歐元?而在大西洋的另一邊,誰將是下任美國總統?美聯聯準會將實施新一輪量化寬鬆嗎?
時間是投資者的優勢
即使我們對答案有一定的把握,但往往不能確定這些事件出現的時間。正如在網路泡沫或房地產熱時,一些評論家早指出,這些現象是非理性的。然而,沒有人可以精確的指出泡沫破裂的時間。要算準這些時間,需要過人的敏銳性、經驗的累積、獨家的信息,或與生俱來的直覺,一般投資者都是鞭長莫及。
與其擔心或煩惱,聰明的投資者乾脆承認未來的事態確難預估。與其把投資決定寄託在某些局面或方案,還不如保持謙卑,相信再好的分析和猜測也可能出錯,保持一個非常多元化的投資組合,降低風險。與其千挑萬選進場的時間,還不如記住歷史的教訓,知道這並非易事。與其錯過了一個機會,或在錯誤的時間進場,簡單的方法是定期定額的投資。如果我們並不像專業對沖基金經理,並不需要每周或每月都有回報,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獨有優勢減低壓力和避免犯錯。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