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情緒、減壓力 投資近於利
【聯合晚報╱編輯部整理】
富達市場資訊總監 吳玉慈
很多人都知道,金融市場經常受到市場上狂熱、興奮或恐慌等情緒影響,像是今年首季與進入第二季,投資人情緒突然轉向,這些市場大起大落的背後,均有一個共同點:壓力。
接受壓力 但提高警覺
壓力關掉潛意識運作,影響投資決策。亞洲人對壓力絕不陌生,從日本、南韓、中港台及新加坡等地,我們都經歷過沉重的教育體制洗禮,或許因為這樣,我們接受壓力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但卻也沒意識到它如何影響我們在投資上的決策與表現。投資涉及金錢,它可帶來收益,也可帶來損失,所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可能是壓力的主要來源。特別是許多亞洲人,處於貧富差距、通貨膨脹及投資回報率低的環境中,更覺得投資是種精神壓力。
從演進的角度來看,輕微的壓力驅使我們提高警覺,並幫助我們專注。像其他盤古開天流傳下來的特性一樣,壓力協助人類生存,但當我們承受壓力時,經常停止使用大腦潛意識的思維,而切換到有意識的一部分。
漲跌之間 情緒放兩邊
當我們走路或說話時,我們正在執行非常熟悉的技能,正因太熟悉,我們不以為意,但實際上,這是非常複雜的過程。例如:散步這看似簡單的動作,涉及大量的主要肌肉群協助我們保持平衡,但我們走路時不用思考或注意該怎麼平衡,我們乾脆讓大腦的潛意識接管,這樣更為有效。
許多亞洲人應付考試壓力時,偏好多作模擬試題,或提前至考場熟悉情況。在今年第一季,市場出現短暫的兩位數反彈幅度,投資人不是忙著獲利了結,就是對一些陳年議題浮現新的疑慮。最近市場回跌,被視為對歐洲選舉的回應及對歐元區的再度關注,但投資者都知道,今年第二季有重要的政治選舉,而歐債的問題也明顯沒有完全解決,所以這些並不是新的議題,投資人若明白這點,就可瞭解市場第一季的飆升和現在的回跌,其實與投資人「集體情緒」的「週期循環」更為有關。
關心投資 但平常面對
如果投資者熟悉這種情緒模式,或許不會在第一季市場上漲時,因沒有追到市場此波漲幅而感到壓力,因他們意識到這可能是另一個市場情緒週期,而不是長線趨勢。這些投資人會繼續專注於評估和分析,並只是逐步或酌量投入更多的資金,他們也會在其投資組合維持債券,為市場回跌作好準備。
同樣的,這些投資人不會把當前的回跌狀況視為長期趨勢,因而感到恐懼,並停止投資。因為這某程度是集體情緒週期的一環,減少個人投資壓力。也有不少人因投資需要花時間和知識而感到壓力,但有時候,投資也與其他重要的生活事件有關,如退休、買房子、或為子女的教育儲蓄等。
投資無疑可視為重要的作業,但與其把它看作一個大項目,我們寧可選擇把它視作為生活的一部分去計劃和管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投資是一種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實現其他目標,當我們意識到生活還有其他事情,避免過於重視我們的投資決策,壓力便能減少。
擺脫情緒 決策更清明
投資一個可以幫助投資者消除情感元素的有趣方法,是利用外語來思考和分析投資決策。在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發現,很多人在用非本國語言回答提問的問題時,往往變得傾向選擇風險較小且更合理的解答。看來,在運用一門外語思考時,會在我們和問題之間造成距離,降低我們的情緒影響,使我們能夠更集中使用分析力。當我們能夠刪除自己的情緒影響,並瞭解到在市場走勢所出現的集體情緒,便能降低投資帶來的壓力,反而變得更精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