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羅德╱注入活水思維 打開經濟僵局
■陳朝燈
4月底行政院主計總處大幅調整對今年經濟成長率(GDP)的預測,從2月底的3.85%下修0.47個百分點到3.38%,這已是今年第二次下調。如此大幅度的調整,令投資人大感意外與不解。究其原因,主要應是之前高估國內第1季的出口表現及企業獲利,然而,這樣的落差加深投資人對台灣前景的不確定與茫然不安。以目前紊亂的經濟與稅務政策而言,未來仍可能第三度下調。
台灣今年首季企業獲利大幅衰退是一大警訊。剛公布的國內上市櫃公司第1季財報顯示,第1季總獲利與去年同期比較,交出負成長近50%的慘澹成績;加上出口與工業生產衰退,造成國內GDP預估值連續下修,這將使政府未來在制訂經濟政策的時機把握上更加困難。
深究上市櫃公司第1季企業獲利衰退,可歸納四大因素:一、大陸經濟成長趨緩、房地產調控及資金斷鏈;二、歐債問題;三、我國對外自由貿易區談判落後,整體競爭力落後韓國及其他東協國家;四、國內科技業正面臨3C變1C的轉型陣痛期。
這些「外患」已反映在國內企業的第1季財報中;證所稅開徵及油電雙漲等「內憂」還預計將在第2、3季陸續發酵。
企業獲利不佳代表政府來自企業營利所得的稅基將大受侵蝕。根據政府過去的稅收類別比率來看,企業的營利所得稅及證交稅向來占總稅收的23~26%以上。然而,眼前的事實是,今年證交稅及企業營利事業所得稅勢必大幅減收,預估未來政府財政缺口將持續擴大。
以去年台灣1.7兆元的稅收來看,今年第一季整體上市上櫃公司平均衰退50%,再加上油電雙漲導致企業成本增加,國內經濟復甦的速度勢必減緩,今年企業營利事業所得稅稅收可能較去年再短收約500億到700億元。在證交稅稅收方面,以今年3到4月間成交量減少近三成的情況類推,全年證交稅預估將短少二成,約200億元。證所稅開徵與否還在未定之天,國家稅收短少700億到近千億元的難關卻已迫在眉睫。
要打開此一經濟僵局,政府必須提出積極有效的配套措施以減少負面政策的影響,開始活水思維。換言之,就是加快對其他國家的自由貿易談判,透過公權力的支持,實際協助國內企業渡過轉型的陣痛期。
以1998年金融風暴後開始產業轉型的南韓電子業為例,他們當時不僅訂出明確的目標:勝過日本、滲透全世界,還積極擴大對外的自由貿易談判,協助企業增加國際競爭力,尤其是創新技術以征服國際一線大廠,終於順利取代日本、傾銷全球。此外,南韓的第4代通訊技術發展,也領先台灣進入市場,提供設備與商業服務,台韓在通訊領域的差距正在不斷加速擴大。韓國目前也把這樣的成功經驗複製到其他產業,如製藥、生技、醫療照護與器材等。例如三星便宣稱在未來三年內砸下100億美元發展醫藥生技產業,令台灣的有識之士備感憂心。
南韓與美國等國際一線大廠不斷壯大,將迅速侵蝕台灣舊有的客戶基礎。儘管國內科技業正面臨3C變1C結構性轉型的重要關卡,對外自由貿易談判卻停滯不前,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加速下降。總體環境及政策如無改善,企業難保長期獲利。企業無法獲利,政府又怎能收到虛無飄渺的證所稅?因此,政府在制訂政策時應摒除死水經濟教條,開始活水思考,擴大企業營收與競爭力的基礎,才能進一步帶動薪資所得成長。最重要的是,要以國家力量協助企業度過轉型的陣痛期,培養下一波經濟成長的基礎,才能再創經濟遠景。
(本文由施羅德投信投資長陳朝燈口述,經濟日報記者張瀞文整理)
「本文轉載自2012年5月7日經濟日報 A4 版名家觀點專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