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羅德╱那一年,我們一起經歷的金融海嘯…
■陳朝燈
國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票房亮眼,劇中青春的日記,潦草的筆跡,對每個人都是很重要的回憶,卻在日復一日的忙碌中被遺忘。而我們記憶深處,都有深刻的「那些年」。
金融市場起起伏伏,每幾年就循環一次,但在那些年中,總有「那一年」是讓大家印象深刻的。 對於全球所有投資與金融從業人員而言,如果要票選共同記憶的那一年,筆者深信大部分人都會選擇金融海嘯的2008年。
那一年,先經歷了次貸危機、油價與大宗原物料暴漲暴跌、二房收歸國有與美國三大汽車巨頭緊急求援,緊接是雷曼倒閉,造成全球金融海嘯,然後是美國保險巨擘AIG天價求援以及投資銀行轉為金融控股接受美國聯準會的保護等。
歷史總是不斷重演,經濟與景氣的循環也周而復始展開其影響力,只是每次都是以不同的面貌和主題出現。2008年以次貸危機出現,2011年則是主權債務(包括歐債危機與美債降評)等。現在全球的投資信心,猶如陽光照射下的肥皂泡,經歷通貨膨脹與歐債危機的考驗後,斑斕的表面逐漸顯出恐懼的陰影。
歐債問題若未能有效解決,將引起歐元是否能穩定持續存在的信心危機。2008年次貸危機受創最深的是銀行,特別是英國與美國的銀行體系;2011年的歐債危機若處理不當或拖延太久,危機仍將從銀行體系擴散開來,筆者預料這次受傷慘重的將是歐洲的銀行體系,也因此歐洲央行出現了為歐洲金融機構債務保證的提議,這主要是預防下列三項筆者所提的減記恐懼:
一是持有歐豬國家公債如果違約,銀行將面臨持有債券價值的深度減損,以希臘的2年期債券利率飆高到40%以上,就可以看出違約及價值減損的機率有多高;二是歐洲銀行對於歐豬國主權債信用違約交換(CDS)的曝險偏高且為合約的賣方,一旦歐豬國發生公債違約,歐洲銀行就要承擔起三年前AIG相同的角色,付出違約保險者理賠損失的代價,而這些理賠損失又將侵蝕銀行的資本;第三是歐洲部分國家與銀行對於房貸的曝險過高,房地產泡沫的破滅也將重重傷害歐洲銀行的獲利與資本的強度。
這三項恐懼,發生的機率正在快速提高。歐洲的銀行類股,也成為第二季高點以來股價率先破底的族群,股價正是提前反映這些恐懼的總和。
8月份,美債降評與歐債危機未了,主要券商也紛紛調降今、明兩年的全球經濟成長率,全球股市在8月份經歷過二波大幅的震盪來反映經濟趨緩與債務攀高的事實。全球央行於8月下旬在美國集會,會中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並未在該次會議中宣布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QE3),而留待9月份聯準會會議時再行研議。上周公布的8月份中國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0.9,維持在50榮枯分水嶺之上。美國的PMI為50.6,尚在市場可接受範圍。美國7月工廠訂單也成長2.4%,為自從3月以來的最大增幅,對於減緩市場憂心程度,頗有助益。短期內市場將受惠於QE3推出及蘋果發表iPhone新產品的殷切期待,也為全球股市提供短期反彈的基礎。
筆者認為,全球經濟已經自第二季起由補庫存步入去庫存的中期循環,台灣還須面對科技產業由「3C轉為1個大C」的轉變陣痛期,反映在上半年台灣整體上市上櫃公司獲利衰退接近27.5%的現實上。凡此種種都需要冷靜面對,以時間換取未來經濟重回成長軌道的的空間。若於未來回首此時此刻,我希望答案不是「那一年,我們一起經過的二次衰退」,而是「那一年,我們一起經歷調整後再出發的2011」。
(本文由施羅德投信投資長陳朝燈口述,經濟日報記者張瀞文整理)
「本文轉載自2011年9月5日經濟日報 A4 版名家觀點專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