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字訣 ETF未必輸主動型基金
【聯合晚報/記者邱智慧/台北報導】
一般投資基金,主要分為主動型和被動型基金,主動型就是常見的由基金經理人幫投資人做投資組合的共同基金;被動型基金則分為指數型基金與指數股票型基金(ETF)。主動和被動型基金各有好處,市場上越來越多人喜歡投資與指數連動性強的ETF,專家認為ETF成本低、選擇多、重趨勢,適合喜歡做單純操作的投資人。
被動式基金中的指數型基金,與一般投資的基金相同,只是投資的標的由股票,換成追蹤指數。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則是將股票和基金的特點結合,在證券商和基金公司皆可下單,少了人為的管理費用,相較於一般基金2%的手續費,許多國外的ETF手續費不到0.1%,成為吸引許多投資人的優點。
南台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專任助理教授朱岳中表示,ETF主要是打平指數,而非打敗大盤,但以這樣的方式長期投資對於追求穩定的投資人,報酬不一定會輸給主動型基金。觀察市場上有些主動型基金透過基金經理人操作,結果績效還輸大盤,不如買ETF更加單純。在台灣大家最熟知的ETF代表就是「寶來台灣卓越50基金」,一般稱台灣50,簡單的投資方式已被廣為推崇。
但觀察台灣國內的ETF僅約22檔,財經作家怪老子認為,要投資ETF還是以美國為最大市場。想買外國的ETF,最簡單的方式有兩種,第一是國內銀行可申請複委託,但缺點是手續費非常高。第二種是透過網路,開國外券商證券戶,現在多數已有中文介面,不用飛國外就可開戶完成,透過券商交易手續費相當低廉。例如Interactive Brokers、Scottrad和Firstrade都是國內投資人常用的券商。
元大寶來摩臺基金經理人陳思蓓認為,透過ETF投資能夠讓資產配置更全面、靈活。ETF的透明度高,操作簡單讓投資人更容易掌握,國外投資人風行ETF已經行之有年,歐美的ETF選擇已超過1000檔,亞洲也有逾600檔,台灣目前只有22檔,而且多數集中在投資中港台,選擇較少。但預期未來台灣將開放更多ETF的選擇,其中最看好對岸的中國市場,一旦有更多可直接追蹤A股的ETF,更適合投資人做長期配置的選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