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部落格/鑽油科技 看見投資新契機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施羅德投信投資長/陳朝燈】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更精確地說,是利之所趨即科技所發展處。能源缺乏的當代,科學家積極研發替代能源,同時也希望將有限的石油、天然氣「開發到最極致」,投資風向球也跟著轉變。

最近,美國的頁岩油、頁岩氣是財經界最「夯」的話題之一。時間回溯到2007年,當時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FERC)警告,美國需要提高天然氣進口量,正當民眾憂心天然氣產量恐銳減、又得荷包大失血;2008年的資料卻顯示,美國天然氣產量逆勢成長、價格也大幅滑落。

警報解除,並非因為美國挖掘到不為人知的資源寶藏,而是新技術突破,讓廢棄的石油、天然氣礦產重獲新生。

去年4月的「時代雜誌」,就曾以頁岩氣和開採技術「水力壓裂」作為封面故事。

「水力壓裂」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用水衝裂頁岩層,釋放出藏於其中的天然氣或石油。

隨著頁岩氣產量持續增加、技術精進、成本下降,全球掀起了「頁岩風潮」。2000年頁岩天然氣僅占全美天然氣供應的1%,去年已超過4分之1強,預估未來更可達到50%。

俄羅斯、中國大陸都躍躍欲試,希望能取得完整的開發技術、機器設備。但以大陸來說,頁岩層多半集中在青藏高原,開採成本高,加上缺乏水資源,未來能否順利開採仍有待觀察。

說了這麼多新技術的好話和前景,也該說說缺點:這項技術其實伴隨著高度汙染。當天然氣大量釋放,空氣中將充滿苯、甲苯和二甲苯等毒氣,不僅汙染水源,還有牛隻體內因此被驗出放射性元素「鍶」。

從投資角度來看,美國只要將天然氣發電廠設在產地附近,就能壓低運輸成本,二氧化碳、硫化物排放量也比較小,是種環保又低廉的發電模式。反觀亞洲,天然氣發電的成本依舊高昂,需要先把天然氣加壓、變成液化石油氣後,再運輸到港邊的儲槽、拉管線到發電廠。

長期而言,美國石化產業的成本可望因新技術而下降,競爭力大增,並衝擊亞洲的石化產業。儘管低廉的電力可以為美國產業加持,但效果有限,畢竟美國因為戰略意義,絕不會想當能源輸出大國。

值得一提的是,持續高漲的油價,再加上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讓空中安全、燃料成本居高不下,航空業過去15年來多處於大空頭。然而隨著能源開採技術推陳出新,未來10年航空業前景值得期待。

頁岩油/氣受惠最多的產業是美國的開採設備業、美國的石化業及天然氣發電廠及全球的航空股;至於亞洲的石化業者則有競爭力相對不足的長期隱憂。

※基金資料庫查詢》能源股票基金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