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角/別被殖利率變化球耍了!

聯合新聞網

【經濟日報╱綠角】

各國央行在調整利率目標時,常呈現連續調升或連續調降的情形。譬如美國聯準會,從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連續13次調降利率目標,讓聯邦基金利率(Fed fund rate)從6%降到1%。

從2004年6月到2006年1月,連續17次調升,將利率目標調漲到5.25%。之後從2007年9月到2008年12月,連續10次調降,形成目前0%到0.25%的利率目標。

這種連續的調升或調漲,帶來了「升息循環」與「降息循環」這類名詞。這種描述,會讓人以為,利率的變化是一種連續的趨勢。漲就會一直漲,漲到一個頂點後,就進入降息循環。之後就連續下降,到達底部後,就開始反彈回升。

債券的價格與殖利率呈反向關係。利率上漲時,債券價格下挫。利率下跌時,債券價格上升。這個基本原理再搭配上所謂「升息循環」與「降息循環」的概念,債券投資看起來真是非常簡單。在進入降息循環時,只要繼續持有債券,就可以享有資本利得。在進入升息循環時,則只要賣出債券,就可以逃過損失。

但實際狀況恐非如此。

以聯準會為例,它調控的利率目標,是一天期的利率。其他各個年期的利率變化,可說是複雜多變。

從2004年中到2006年初,聯準會連續調升利率時,我們看到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不是穩定的增加,而是上下起伏。

從2007年9月到2008年底,聯準會連續調降利率目標時,10年期公債殖利率在這段期間的確大體是呈現下跌的走勢,但中間仍有殖利率升高的時候(2008年初)。

從2008年底以後,聯準會再也沒調整過利率目標。但10年期公債的殖利率在2009年呈現明顯的上漲,在2010年則是下跌再回升。

假想你身處在2010年中,把之後的殖利率變化線蓋起來,你當時能猜出未來殖利率會如何變化嗎?

恐怕很難。

不要被「升息循環」與「降息循環」這種說法給愚弄了。債券市場中殖利率的變化就像股市的高低起伏一樣難測。

想要在債券市場中擇時進出,就像股票市場一樣,往往在一片看好時買進,然後在驚恐跌價中賣出,結果常是適得其反。

近來美國聯準會放出可能要縮減量化寬鬆(QE)力道的風聲。而長期美國公債與機構債剛好就是QE的買進標的。買盤可能縮手,讓美國十年期等長期公債的殖利率上漲。許多人因此判斷,債券將開始進入「升息循環」。應該避開債券,免得招致日後損失。恐怕就是這種過度簡化的推論。(但任何市場猜測,就算是一個丟硬幣得到的猜測,還是有可能是對的)

債券市場,特別是高評等債市場,起伏比起股票市場相對溫和許多。但這不代表這個市場的走勢就比較容易預測。

面對走勢無法猜測的市場,分散投入時點,並以資產配置做為整體指引方針,才是明智的投資方法。試圖猜策利率走勢,反而常是事倍功半。

(作者是網路知名財經部落客,曾出版《股海勝經》、《綠角的基金8堂課》、《綠角教你前進美國券商》;推崇指數化投資,以投資人觀點出發,提供少見於主流媒體的觀點。)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