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ffettism/別被風險屬性牽著走

聯合新聞網

【經濟日報╱Buffettism】

相信買過基金的投資人都做過風險屬性的問券調查,這份調查在金融機構裡面又稱為客戶屬性分析(KYC,Know Your Customer)。

這份問券將會決定,一個投資人能買什麼投資商品,如果投資人在調查的結果中是保守型的,就不能購買高風險的投資商品,或是必需簽署一份聲明,承認自己知道購買了高風險商品,往後不能究責於金融機構。

這個部份,大家可以去看香港電影〈奪命金〉,裡面演繹得相當「清楚明白」。

但是,這其實是有問題的。之前我已經在「投資風險承受度別被問卷誤導了」一文中提到,這些問券中的問題不但離譜,也鑑定不出投資人的風險屬性。

像是:資產多或是投資經驗豐富的投資人,就代表比較積極?不過本文要討論的,不是問券的設計有多糟,而是投資人的風險屬性,是會變的,因為那就是一種情緒的展現。

相信有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看完恐怖電影之後,會比較不敢去黑暗的地方,甚至會不敢自己一個人睡,但是平常的時候則不會這樣。

投資人的風險屬性也一樣,投資人甚至不用自己輸錢,只要看到股市慘跌,哀鴻遍野,投資人的投資心態就開始保守了起來,但是看到親朋好友紛紛在股市賺了錢,投資人的投資心態又會轉為相當積極。風險屬性,是會變的,而且這種變化,也成了投資人輸錢的主要原因。

當股市上漲的時候,漲得越多,預期報酬就會越少,但是市場氣氛會越來越興奮和熱絡,這時候行情只會慢慢往上漲或是平盤整理,就算出現利空或利多消息,也不太會大幅上漲或下跌,市場的波動程度會下降。共同基金的績效普遍比指數還好,大多數散戶對股市的信心會越來越高,恐懼程度越來越低,對風險的承受度也就越來越高了。

從歷史資料,我們也可以發現,越接近高點,共同基金的投資人定期定額的人數就越多,而股市投資人的融資餘額也越高。

這種情況,跟股神巴菲特所說的卻是完全相反的:「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投資人以為自己走進了一個歡樂派對,因為四周充滿了歡喜熱絡的氣氛,但是等到自己也進場之後,過了一陣子,就會發現完全不是自己所想像的那樣,投資人其實是進了鬼屋。投資人腦海中只有想到報酬而沒有考慮到風險,但其實是在一個預期報酬很低,風險卻很高的時間點投入了自己的血汗錢。

在行情越好的時候,投資人對市場的恐懼程度越低,風險承受度也就越高,甚至當持股下跌5%以後都還會覺得這是一個逢低加碼的好機會。這時候如果去問投資人,每一個都想買股票或基金,每一個都認為自己是積極型的投資人。

然而在股市大跌以後,投資人對市場只有恐懼而不報任何希望,即使股價已經明顯被低估,就算只是回復到合理的估值都有相當不錯的報酬,投資人還是不敢買進,什麼樣的消息都被當成是利空,持股同樣下跌5%也不敢逢低買進,反而認賠停損。這時,每個投資人又都變成了保守型的投資人。

金融機構並不是真的想瞭解投資人而作KYC調查,他們只是想要在投資人出事之後有一個保護自己的機制,證明自己是根據投資人的風險屬性而銷售合適的金融商品,但是絕口不提風險屬性會變,而所銷售的金融商品到底適不適合也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投資人更應該要瞭解自己。對金融機構來說,無論市場是走多或偏空,他們都必須不斷的銷售金融商品才能生存,所以在市場熱絡的時候,他們一定鼓勵你買,拿出過去的績效好像在告訴你,這能代表未來的表現。

而在市場低迷的時候,他們還是鼓勵你買,就說是逢低買進,將來就能享受市場成長所帶來的甜美果實。其實,這兩種說法裡面,有一半是投資人該考慮的。

投資人其實不需要再去把風險屬性調查當一回事了,因為在熊市或牛市,你對市場的情緒是截然不同的,而這種不同不需要問券,你自己也很清楚。

就像是剛看完恐怖片,你會怕黑或是不想獨處。在面臨了市場的崩跌之後,你也會不想看盤或是接觸任何投資的訊息。當你發現這些情況,其實你該克服自己的恐懼,勇於承擔風險。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