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角/頻換基金 當心財務自殺

聯合新聞網

【經濟日報╱綠角】

有許多投資朋友將更換基金視為投資的常態。他們覺得,一支基金不好,那就換掉,何必死守著一支基金呢?聽起來,真有道理。但這個態度,有個嚴重的缺點。

假如一個投資人覺得,基金不好就換掉,是很簡單可以做的事,他從沒想過要長期待在一支基金裡,那麼很可能從最開始,他就不會好好去挑選基金。

你可曾這樣想過,房屋住不習慣,換就好。你假如這麼想,你在挑房子時,就根本不會仔細去看,不會去研究房間配置、鄰居狀況、生活機能。你會想,反正不合意,就再換,搬家就好。不過,你不會這樣想,因為你知道,房子買下來就是要住一段時間的,所以你會很挑剔,深怕挑到不如意的居所。當然,有人在研究了許久之後,還是買到不中意的房子,但至少和隨便挑選比起來,有仔細研究過的人,買到不好房子的機會比較低。

假如投資人將基金視為可隨意更換的投資工具,那麼太常見的結果就是:他從未深入研究過買進的基金。報章雜誌和網路討論區上說什麼基金好,他就買了,一陣子之後,因為某些原因(通常是績效不佳)讓投資人對該基金失去信心時,他就想出脫了。

假如投資人沒好好研究過買進的基金,結果就是他更有機會買到他需要更換的基金。這是惡性循環,也是一種財務自殺。惡性循環是因為即便換到下一支基金,投資人也還是沒有好好研究過這個標的,他也還是待不住,再次轉換只是遲早的事。

財務自殺是因為每次轉換都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在各基金間轉換,以台灣的有佣基金環境來說,每一次轉換,投資人就招致一次以整體資金百分比計算的資產損失,你愈常更換,損失就愈嚴重。

對於指數化投資人來說,買進指數型基金並長期持有,是相對容易辦到的事(假如他能瞭解指數化投資的道理)。在各指數型基金間轉換也沒太大意義,除非投資人想試圖進行擇時進出。

頻繁轉換基金的問題,最常見於主動型基金投資人,比較選擇基金時所要花費的心力,主動型基金遠遠大過於指數型基金,特別是在經理人能力評量方面,投資人必需能分析到「可以清楚瞭解經理人的投資策略,同時可以信賴該經理人的能力。」當該基金表現相對落後時,你得知道這時該經理人的投資風格不被市場所喜歡,你甚至還有再加碼的勇氣。但對於大多投資人來說,這是遠遠超出他們程度的範疇。

假如投資人對主動型基金無法分析到如此透徹的程度,那麼,他就像只是隨便看一下房屋,就說要住的準屋主。那麼,每一次入住,都是下次搬家的前奏,他將成為居無定所、心無定性的投資界遊牧民族。但這也是金融服務業最喜歡的投資模式,因為每一次進出,遊牧投資人都將為他們帶來佣金收入。

投資人視經理人的成績,決定自己是否要留在該基金之中。投資人以為自己離開某基金,是該基金的失敗,其實,這個失敗,投資人自己至少要負一半以上的責任,是你自己去挑到一個你待不住的基金,是投資人自己讓自己失望了。

主動投資是一個困難的遊戲,挑選經理人不會比挑選股票簡單。假如挑股票或挑經理人有任何一件是你覺得簡單的事,你一定要趕快照一下鏡子,看看鏡中會不會浮現「過度自信」這四個字。面對怎樣玩都很難贏的遊戲,最佳解法不是拼老命去玩,而是不要玩,改玩規則對你有利的遊戲,被動投資的單純與易懂,等著任何一位想要有些改變的主動投資人。

(作者是網路知名財經部落客,曾出版《股海勝經》、《綠角的基金8堂課》、《綠角教你前進美國券商》;推崇指數化投資,以投資人觀點出發,提供少見於主流媒體的觀點。)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