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角/挑選賺錢基金 比費用拚績效

聯合新聞網

【經濟日報╱文/綠角】

關於基金費用,有種「相當特別」的說詞。這類說法通常像這樣:假如一支低費用基金,內扣費用0.5%,績效10%;另一支高費用基金,內扣費用2%,但績效有15%。請問你要選那一個?

講出這類說法的人,試圖用這個假想例子說明,基金的費用不重要,績效才是重點。為了好一點的績效,多付點錢,又有什麼關係呢?

表面看起來相當有道理。的確,有的基金在收取較高的費用後,仍創造出不錯的績效。為了這些績效,付出較高的費用,又何妨呢?

以台股基金當做例子,台灣50(0050)這支ETF的總開銷約是0.4%,而大多台股基金光經理費就是1.5%。

有沒有收費高昂的台股基金贏過台灣50的例子?當然有!

事後看,誰都知道選那一支費用高貴的基金,會有勝過低成本基金的表現。問題在於,沒有人可以參與過往績效。沒有人可以事後挑出績效優越的基金,然後跟基金公司說,請你給我過去3年的報酬。

我們投資人拿到的,是未來的績效。

想賺錢就得盯支出

你如何知道,未來那支高費用的基金會有優異的表現?常理告訴我們,高費用的基金,通常會表現不好。因為市場報酬的餅就那麼大,透過費用,分給別人的愈多,留在自己手上的就會愈少。

過往事證告訴我們,基金的表現的確與費用成反比。費用愈高的基金,往往表現愈差。在台灣股市是這樣,在國際市場也是這樣。

所以,當回望過去,我們可以輕輕鬆鬆找到幾支有著優異表現的高費用基金時,這並不代表在未來忽略費用,可以讓投資人繼續選到表現優異的基金。基於常理,基於事證,假如你在意基金的績效,那麼費用就是重點。

高費用基金具有優異表現的個案存在,並不能讓我們忽視基金費用愈高,整體平均績效愈差的事實。

回顧過去,我們很容易可以找出個案。但面對未來,持續存在的大方向,也就是費用愈高績效愈差的事實,才是我們挑選基金,進行投資的重點。

試圖用高費用基金也有好表現這類說詞說服投資大眾的人,強調個案、忽略事實,其實與彩券的銷售手法相同。

買大樂透雖然有機會成為獨得億元的個案,但事實是,絕大多數買彩券的人,什麼獎都不會得。

投資,應該用這種賭博心態嗎?

細節大方向都重要

投資界常有一種態度,把注重費用視為枝微末節,把看重績效當做抓大方向。事實是,真正在意績效,真正懂得什麼因素會影響績效的人,就會在意費用。

投資人要知道,「低費用基金,內扣0.5%,績效10%。高費用基金內扣2%,但績效有15%」,還有「基金績效都已經反映內扣費用,所以只要比較績效就好」這類說詞,只有表面看起來有道理,其實內裡空洞。

只要稍微深思一下,就可知道其中的荒謬之處。

會說出這種話的人,恐怕從沒仔細想過這些話的意義。但身為一位明智的基金投資人,不應被膚淺且不切實際的話語,輕易說服。費用很重要。假如你在意績效,你就應該在意費用。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經濟日報每周日隨報發行之《Win Paper》

※延伸閱讀》

‧新!基金資料庫

‧自選基金設定

‧今年迄今國內基金排行

‧今年迄今境外基金排行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