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角/節約投資成本 賺錢不二法門
利用指數化投資工具,低成本獲利變得更簡單…
【經濟日報/文/綠角】
近來由於證券交易所得稅的問題,各方表達贊成或反對的立場。其中券商公會在4月18日的新聞稿中,有一個相當有意思的表格。
這個表格的標題叫做「由總市值的增減,推估證券交易所得」。
在這個表格中,券商公會統計從民國91年到100年,這10年間每1年的台股市值增減。市值增,表示整體投資人賺錢;市值減,表示整體投資人賠錢,然後再計入手續費與證交稅,最後推出整體台股投資人在該年的損益金額。
譬如93年的市值增長是1,067億元,是個正數。但這一年有841億元的證交稅與527億元的交易手續費。在扣除這些交易成本後,變成虧損301億元,也就是賺的錢拿來繳稅和手續費,都還不夠。
再以99年為例,這一年的市值增長是6,352億元,在扣除該年1,046億元的證交稅與640億元的手續費後,獲利剩下4,666億元,稅與交易成本,吃掉26.5%的獲利。
付出愈多 所得愈少
這真是個難得且有趣的表。它證實了一件事,一個明明擺在眼前,許多投資人卻沒看到的事實,那就是在金融市場:你付出愈多,所得愈少。投資人應該留意的是,整體報酬率會有多少人來跟你搶。政府要搶、券商等金融業者也要搶,這個表格中還沒有計入台股基金的內扣總開銷等成本。若再計入這些投資成本,投資人的獲利恐怕是更為難看。
這個表也帶出了幾點省思。
像93年證交稅和交易手續費,讓整體投資人從賺變成虧,這是整體觀。在整體是虧錢的狀態下,大多投資人一定是虧錢的。(畢竟總不可能整體虧錢,但大多投資人是賺錢的吧!)
在付出841億元的證交稅與527億元的手續費後,讓報酬從正變成負的。吃掉的是誰的報酬呢?會是試圖以低成本的指數化投資工具獲取類似大盤的報酬,買進就持有不動的投資人。還是以基本分析、技術分析或是總經分析等各種繁複的選股與進出市場技巧,頻繁的買進與賣出的投資人?
這1,300多億元的交易費用,會是買進並持有的投資人付出的嗎?答案是否定的。這些錢,大多是醉心於交易、選股等各種進出市場方法的投資人所付的。
當以低成本獲取市場報酬的投資人,還可以保有成果時。這些過度交易的投資人,繳稅給政府、讓券商賺錢,自己卻把正號的市場報酬弄成了負號。簡單來說,這些付出高額成本的人,他們就是市場中的輸家。但他們通常不這麼認為。他們講一些看起來相當精巧繁複的選股策略與交易方法,以為自己會成為市場中的贏家。
但市場的通用法則是,你付出的成本愈少,你就可以賺愈多或虧愈少。就那麼簡單,用注重成本這一個簡單的策略,就可以打死無數的策略高手。
想想看,假如整體投資人在93年,全部都開始留意起交易費用、降低買賣的次數。把高達千億元費用壓下來,假設減半好了,那麼整體投資人將由賠轉賺。
進出頻繁 未必有利
想想看,假如整體投資人都學會某種技術分析或交易策略,並據此進出股市。他們能轉虧為盈嗎?未必吧!
假如某種交易策略可以幫一個投資人增進報酬率,但整體投資人拿來用卻無法增進報酬,你覺得合理嗎?但節約投資成本可以幫一個投資人增進報酬率,也可以幫整體投資人增進報酬率。這才是真正的贏家策略。
一個好建議,不需要複雜。以指數化投資工具,用低成本的方式獲取市場報酬,這一個看似簡單的作法,足可以讓你贏過許許多多看似精明繁複的策略。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經濟日報每周日隨報發行之《Win Paper》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