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內基金規模縮水

經濟日報 記者高瑜君/台北報導
台股。本報系資料庫

通膨數據超乎市場預期,聯準會(Fed)再度敲響「緊」鐘,股債齊跌,那斯達克指數單月下跌10.5%、台股下跌11%,連帶9月境內整體基金規模縮水,單月下降1,909億元或4%,降至達4.5兆元,創近一年新低。不過,低檔買盤依然猶存,單月淨申購472億元。

根據CMoney統計,受到行情拖累,9月境內基金規模轉為下滑,以類型來看,普遍呈現下降,資金主要轉往貨幣市場型基金避險,國內貨幣市場基金,單月規模增加101億元至7,666億元;緊接著是國內槓反型ETF增加35億元;海外貨幣市場基金增加5.5億元。

單月規模縮水最多的為債券ETF,規模減少705億元降至1.1兆、台股ETF減少395億元、台股基金減少299億元。

以淨申購角度來看,境內基金9月淨申購472億元,為連續第二個月淨流入,較8月的560億元少,但前九月累計淨申購達5,249億元。

就個別基金來看,規模增加前五強基金依序為國泰永續高股息增加84億元、元大美債1-3增加61億元、國泰台灣貨幣市場基金增加31億元、第一金台灣貨幣市場基金增加30億元、華南永昌鳳翔貨幣市場基金增加24億元。減少最多的則是元大台灣50,單月規模減少325億元至2,170億元。

凱基未來移動基金經理人馮紹榮指出,市場持續擔憂利率上升,而從通膨相關數字來看,美國通膨壓力仍處在高位,雖然沒有再向上攀升的現象,但也沒有明顯改善跡象,強化聯準會連續升息3碼壓制通膨的決心,也讓市場開始擔憂經濟是否有衰退的可能。

目前整體經濟可能持續放緩至2023年上半年,股市雖已相當程度反映修正,但在緊縮貨幣政策持續下,維持區間震盪的可能性高。

投資策略上,安聯投信台股團隊表示,第4季是掌握台灣科技股長線投資的較佳策略時期,聚焦市占率提升、產品滲透率增加以及規格提升等具明確成長動能的標的,有利於對抗短期庫存調整的風險;此外,資金控管仍為當前重要課題,建議擇優伺機逐步增加部位、等待基本面落底。

貨幣 台股基金 通膨

推薦文章

留言